有一位博主说:“我不担心中国能打败日本,担心的是打败日本之后,中国又开始发善心了! 打赢日本不是难题,难的是打赢后别再“心软”! 这话戳中了多少人的痛点!早在公元663年的白江口,唐朝水军就把日本船队打得落花流水,400多艘战船被烧得精光,日军士兵死伤无数,彻底被赶出了朝鲜半岛。 当时唐朝正是世界强国,水师实力冠绝东亚,要真想趁胜追击,渡海拿下日本列岛易如反掌,但中国人讲究仁义,打赢了就收手,还敞开国门让日本派遣唐使来学习,把政治制度、文字典籍、建筑技艺、农耕技术一股脑儿教给他们。 那些遣唐使带着满载的典籍和技艺回到日本,推动了大化改新,让这个原本茹毛饮血的岛国快速步入文明社会,可谁能想到,这份毫无保留的善意,竟给后世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隐患。 唐朝的宽容没能换来长久的和平,到了明朝中后期,日本武士和浪人组成的倭寇开始频繁骚扰中国东南沿海。他们拿着从中国学来的造船技术和兵器锻造工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沿海百姓深受其害。 明朝军队虽多次围剿,但倭寇凭借灵活的战术和对沿海地形的熟悉,屡剿不灭,这场倭患持续了近两百年,耗费了明朝大量的军饷和兵力。 要知道,当时明朝的海军实力依然领先,若想跨海远征日本本土,彻底根除倭患并非难事,但儒家“以德服人”的思想再次占据上风,朝廷只想着防御自保,却没想过主动出击,给这个野心勃勃的邻国一个深刻教训。 结果就是,倭寇的侵扰不断消耗着明朝的国力,成为王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之一,而日本则在一次次骚扰中积累了实战经验,摸清了中国的军事虚实。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曾经的“学生”日本,用从中国学来的文化制度结合西方技术,打造出一支强大的近代化军队,反过来狠狠踹了“老师”一脚。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偿白银两亿两。 可即便到了这般境地,中国的“善心”仍未断绝,民国时期,大量中国学者依然愿意向日本传递先进思想,不少留日学生还带着“中日友好”的愿景奔赴岛国,希望以文化交流化解仇恨。 但日本的野心早已膨胀到无法遏制,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短短十四年间,日本军队在中国土地上制造了无数惨案,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731部队人体实验……3500万同胞伤亡,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这片曾经对日本施以仁爱的土地,被侵略者践踏得满目疮痍。 最让人痛心的是,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中国再次选择了“发善心”。当时国际社会普遍主张严惩日本战犯,要求日本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可中国却出于“以德报怨”的考量,放弃了高达2000多亿美元的战争赔款,还释放了大量日本战俘。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战火,百废待兴,无数家庭失去了顶梁柱,无数百姓食不果腹,这笔赔款本可以用来重建家园、安抚遗孤。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我们没有要求日本进行彻底的历史清算,甚至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度,这为后来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否认侵略历史埋下了祸根。 如今,日本政客频繁参拜靖国神社,教科书不断篡改历史,将侵略美化成“解放亚洲”,还在钓鱼岛问题上频频挑衅,这背后,不正是我们一次次“心软”留下的后遗症吗? 中国人的“善心”,本质上是儒家文化“和为贵”思想的体现,是大国胸怀的彰显,但这份善意,在日本身上却一次次被曲解、被利用。日本这个民族,从历史上就有着强烈的“强者崇拜”,你对他宽容,他认为你软弱可欺;你对他强硬,他反而会敬畏三分。 唐朝白江口之战的惨败,让他们心甘情愿派遣唐使学习;二战被美国投下两颗原子弹,至今对美国俯首帖耳。可中国一次次的原谅和包容,换来的却是得寸进尺的挑衅和对历史的背叛。 如今,中国的国力早已今非昔比,军事力量、经济实力都走在世界前列,若真有一天再次与日本发生冲突,打赢绝非难事。但博主的担忧并非多余,历史的教训太过深刻,我们怕的不是打不赢,而是打赢后又重蹈覆辙,用“善心”换取对方的忘恩负义。 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靠单方面的妥协和宽容就能实现的,而是建立在实力对等、底线清晰的基础上。 如果未来真的需要再次教训日本,我们必须丢掉“发善心”的幻想,该清算的历史必须清算,该索取的赔偿必须索取,该建立的约束机制必须建立,要让他们明白,侵略的代价是惨痛的,背叛的后果是严重的。 善良本身没有错,但善良必须带点锋芒。中国的大国胸怀,应该留给那些懂得感恩、尊重和平的国家,而不是留给一个屡教不改、野心勃勃的侵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