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出舱门的航天员陈冬, 不查不知道, 一查才明白, 为什么他能三次上太空,因

未央秘史 2025-11-20 20:35:07

第一个出舱门的航天员陈冬, 不查不知道, 一查才明白, 为什么他能三次上太空,因为   他的实力真的太强了,47岁还能保持过硬的身体素质,这离不开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当年招飞体检的严格程度堪比航天员初选,用C字视力表检测,双眼裸眼远视力至少要达到0.6,换成常见的E字表就是4.9,而陈冬的视力检测报告上,两位医生给出了不同结论,一位写1.0,一位写0.9,最终综合评定为0.9,刚好比当时招飞要求的合格线差了0.1,这0.1的差距差点让他与蓝天梦失之交臂。   要知道那时候的高考,理科一本线才五百出头,陈冬的630分远超一本线百十来分,这样的高分在同期考生中凤毛麟角,校领导盯着这份成绩单实在舍不得放弃,反复研究后决定破格录取,毕竟这样的学霸加上对飞行的执着,实在难得一见。   刚进飞行学院时,陈冬并不顺利,有点虚胖的他1500米跑、单双杠都不达标,被子叠不成豆腐块还被拿到走廊“展示”,换成别人可能早就打了退堂鼓,但他骨子里的韧劲让他不肯认输,别人休息时他就加练体能,清晨操场总有他跑步的身影,晚上宿舍楼道里能看到他练单双杠的身影,慢慢的所有体能项目都达到优秀,就连叠被子也成了班里的样板。   从飞行学院毕业後,陈冬成为空军飞行员,先后驾驶“歼教-6”和“强-5”飞机,累计安全飞行1500小时,这个时长远超航天员选拔要求的600小时最低标准,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和零失误的安全记录,他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还两次荣立三等功,成为飞行大队大队长。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杨利伟的飞天身影让他萌生了成为航天员的想法,2009年第二批航天员选拔时,正在西北执行演习任务的他错过了初选,好在三个月后获得补招机会,面对临床医学、航天生理功能、心理素质等一系列严苛测试,他全部拿到优秀,面试时杨利伟问他是否愿意为航天事业付出一切,他毫不犹豫的回答“我想飞得更高”,这份坚定让他成功入选。   成为航天员后,等待他的是长达6年近乎与世隔绝的训练,一到两个星期就要学完一门专业理论课,从天文、力学、计算机到航天医学,几十门课程堆在一起,他只能加班加点啃书本,就连休息时间也用来查漏补缺,后来还考取西安交通大学的硕士学位。   航天环境耐力训练更是对身体和意志的双重考验,超重耐力训练要承受8个G的过载,相当于自身重量8倍的压力压在身上,脏器仿佛都在移位,泪水会不受控制地甩出去,而普通人最多只能承受4个G的压力。   前庭功能训练的转椅让他每次下来都一身冷汗,为了克服眩晕,他自己买了个旋转电脑椅,有空就让妻子推着转,硬生生练出了超强的抗眩晕能力。   水下失重训练更不轻松,要穿着120多公斤的训练服在水槽里模拟太空作业,每次训练至少4小时,结束后体重都会下降1到2公斤,这样的训练他日复一日坚持了多年,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47岁的年纪,早已过了航天员选拔25到35岁的黄金年龄,很多同龄人已经开始注重养生,而陈冬的身体指标依然远超标准,航天员要求身高1.60到1.72米、体重55到70公斤,他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个体型,心血管功能、肺功能等各项生理指标甚至比年轻航天员还要稳定。   三次飞天任务更是见证了他的实力,第一次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在轨33天,第二次神舟十四号在轨182天,第三次神舟二十号在轨超过190天,累计飞行时间达到408天,成为中国首位累计飞行超400天的航天员,还完成了6次出舱活动,是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从首次飞天时的配合执行任务,到后来两次担任指令长,带领年轻乘组完成空间站组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等复杂任务,每次任务中他都能精准操控、从容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背后离不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积累。   从高考时差0.1视力的遗憾,到用高分敲开飞行之门,从飞行学员的体能不达标,到空军一级飞行员,再到三次叩问苍穹的航天员,陈冬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扎实。   别人觉得不可能完成的训练,他咬牙坚持;别人觉得该功成身退的年纪,他依然挑战自我,这份跨越几十年的执着和过硬的实力,正是他能三次上太空的核心原因。  

0 阅读:35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