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6年,在位七年的曹丕病死,其子曹睿即位。曹丕死前,托曹真、陈群、司马懿、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1-20 17:05:14

公元226年,在位七年的曹丕病死,其子曹睿即位。曹丕死前,托曹真、陈群、司马懿、曹休四人辅政。诸葛亮认为,趁曹睿年幼,正是出兵北伐的良机。 聊起三国,大家伙儿的目光总在刘备、曹操、孙权这“一代目”身上,要不就盯死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斗法。但今天,咱得聊聊一个夹在中间,却异常关键的人物——魏明帝曹睿。 公元226年,曹丕“七年之痒”刚过,就病死了,扔下一个烂摊子。他儿子曹睿接班。 诸葛亮一听,嘿,机会来了! 为啥?国丧,新君继位,主少国疑。曹丕临死前组了个“四人辅政天团”:曹真、陈群、司马懿、曹休。这阵容,猛是猛,但也说明曹丕心里没底,怕儿子镇不住场子。 蜀汉的诸葛丞相,一辈子就为“兴复汉室”四个字。他盘算着,曹魏内部肯定要先稳一阵,曹睿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能有多大本事?此时不北伐,更待何时? 不光诸葛亮这么想,东吴的孙权也手痒了。他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捡漏”机会。 孙权动作最快。曹睿刚即位才三个月,孙权亲率五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包围了曹魏的江夏郡。 朝廷里一下就炸了锅,纷纷主张赶紧发兵救援。 可这位“小皇帝”曹睿却异常淡定,他摆摆手,说了句让满朝文武都惊掉下巴的话。大意是:“孙权擅长水战,他敢下船登陆来攻城,无非是想趁我们不备,打个闪电战。现在他已经和守将文聘杠上了,攻城哪有那么容易?他耗不起,过不了多久自己就得撤。” 这判断,简直是开了上帝视角。 果不其然,孙权猛攻了二十多天,江夏城硬是啃不下来。孙权一看,得了,撤吧。结果刚一撤退,就被缓过劲来的文聘一顿突袭追杀,吴军大败而归。 曹睿在位期间,在西线,他用曹真、司马懿顶住了诸葛亮的猛攻;在东线,他自己好几次亲征,把孙权打得没脾气;在东北,他还顺手平定了鲜卑,攻灭了辽东的公孙渊。 不只在军事上。曹睿还搞了个“律博士”制度,专门研究法律,和陈群等人一起编订了《魏律》十八篇。这是咱们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说明他脑子里不全是打打杀杀,还装着国家治理。 按理说,有这么一位能文能武、明察断狱的皇帝,曹魏的江山应该稳如泰山。 但历史偏偏就爱开玩笑。曹魏政权,恰恰就是从这位明君手里,埋下了亡国的种子。这个种子,就是他的继任者——曹芳。 咱们先看看曹芳是个啥水平。 曹芳是曹睿的养子,他登基后,政权实际落在了两个辅政大臣手里: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 曹爽,曹真的儿子,典型的“官二代”。曹睿刚死,他还装几天谦谦君子,一旦大权在握,立马原形毕露。跋扈专权,任人唯亲,生活上比皇帝还奢靡。他最蠢的一招,是听了邓飏的馊主意,强行把郭太后迁宫软禁,彻底把司马懿得罪死了。 而曹芳呢?《三国志》说他“亲小人,远贤臣”,整天在后花园跟一群小丑乐师饮酒作乐。大臣上书劝他,他一概不听。 这就让人想不通了。 曹睿这么精明一个人,一辈子算无遗策,怎么会选了这么个窝 囊 废来接班? 很多人以为曹睿是糊涂了,其实,他是被老天爷逼到了绝路。 在私生活上,曹睿确实有个大毛病:奢侈。他大修宫殿,后宫塞了数万人。但讽刺的是,他后宫虽众,生儿子却比登天还难。 史书记载,曹睿一共有三个亲生儿子:曹冏、曹穆、曹殷。 这三个宝贝儿子,一个都没活下来,全部早夭。最小的曹殷死在公元232年,那年,曹睿才29岁。 没儿子,皇位总得有人继。曹睿只能从宗室里“抱养”了两个孩子:曹询和曹芳。这俩都是他叔叔曹彰的孙子,算起来是他的亲侄子。 公元239年,曹睿病重,他知道自己撑不住了。必须立太子。 他有两个选择:曹询和曹芳。曹询还比曹芳大一岁。可曹睿最终选了年仅八岁的曹芳。 为啥?史书没明说。但我们可以从结果倒推:那个没被选上的曹询,史书记载他13岁就死了。这说明什么?曹询很可能身体一直不好。 曹睿自己只活了36岁,他太明白“健康”对一个皇帝有多重要了。在两个“都不咋样”的选项里,他可能只是选了那个看起来能活得久一点的。 如果说,选择曹芳是“没办法”,是老天不给机会。那么,曹睿临死前安排的辅政大臣,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他爹曹丕给他留了“四人天团”,那是个稳固的班子。 而曹睿呢?他给8岁的曹芳留了两个人:曹爽和司马懿。 曹睿的算盘可能是,让自家的曹爽掌握军政大权,让司马懿当个副手,互相制衡。 他万万没想到,曹爽的愚蠢会加速司马懿的黑化。曹爽的专权,给了司马懿“清君侧”的完美借口;曹爽的无能,让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轻松得手。 诸葛亮在226年看到的“机会”,其实是个假象。因为曹睿本人就是个铜墙铁壁。 而曹睿在239年亲手制造的这个“机会”,才是真的要了曹魏的命。 他一辈子都在防着蜀和吴,却忘了那句老话: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他赢了所有的对手,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亲手把自家江山打包送给了那个最能“忍”的司马懿。

0 阅读:38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