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印度员工的事,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大家反感的从不是外籍人士,而是无视规则的特权感! 深圳南山那家AI公司的事之所以能戳中这么多人的痛点,本质上从来不是印度员工这个身份本身,而是那种明晃晃的规则双标和特权感,就像一根刺扎在大家心里。 上班时间本该专注工作,这是职场最基本的规矩,本土员工哪怕小声接个私人电话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影响同事,可这几位印度技术岗员工倒好,三五成群扎进茶水间扯着嗓子聊天,声音大到隔着两堵墙都能听见,明显无视办公秩序。 让人不舒服的是,这种明显违反职场规则的行为,似乎没得到应有的约束,要是换成本土员工这么做,大概率早被HR或者主管提醒整改了,这种“同样的规则不同的执行标准”,才是让同事们气不打一处来的核心。 类似的情况其实在不少企业里都悄悄存在,只是没被摆到台面上。有的公司里,外籍员工迟到早退被当成“文化差异”一笑而过,本土员工晚到五分钟就要扣绩效;有的外籍员工拒绝参与必要的加班协作,理由是“要享受生活”,而本土员工哪怕家里有事,也得在“反内卷”的口号下完成本质上的强制任务。 之前有报道说,某外贸公司的外籍员工多次缺席重要常务会议,公司却迟迟不按规定处理,理由是“担心影响国际形象”,可换成本土员工,恐怕早就面临岗位调整了。 这种区别对待看似是给外籍员工“特殊关照”,实则是在破坏职场最宝贵的公平原则。 数据早就说明了大家对这种不公的敏感程度,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显示,92.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若遭遇就业歧视会挫伤求职勇气,而57.1%的人直接呼吁建立健全促进公平就业的法律法规,这背后其实是所有人对“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朴素期待。 ADP发布的《职场人2025:全球劳动力观点》报告也提到,中国职场人虽然压力感全球最低,40%的人能在压力下保持积极,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能接受无底线的双标——毕竟本土员工每周平均工作47.1小时,已经在为工作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希望所有同事都能遵守同一套规则,而不是有人可以凭身份享受“特权豁免”。 真正成熟的国际化企业反而最懂公平的重要性,就像联想那样,全球97%的管理层都是本地人才,不管是外籍员工还是本土员工,都得在透明公正的薪酬福利体系下工作,没有谁能搞特殊。 那些搞双标的公司,看似是在“重视”外籍人才,实则是对管理能力的不自信,以为靠特殊待遇就能留住人,却忘了职场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身份,而是遵守规则下的价值创造。 大家反感的从来不是外籍人士本身,很多在华工作的外籍员工兢兢业业,和本土同事互帮互助,同样赢得了尊重。 让人无法接受的是那种“因为你是外籍,所以规则对你无效”的特权感,它不仅破坏了办公秩序,更伤害了本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当努力遵守规则的人得不到认可,无视规则的人却能逍遥自在,这种失衡的环境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寒心。 就像深圳这家AI公司的同事们,他们气的不是茶水间里聊天的是印度员工,而是为什么同样的职场规则,有的人可以肆意践踏,有的人却必须严格遵守,这种明目张胆的双标,才是戳中所有人痛点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