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001年,张学良在101岁去世前,终于道出了真相:“其实,当年我被扣押

千浅挽星星 2025-11-19 19:03:34

[微风]2001年,张学良在101岁去世前,终于道出了真相:“其实,当年我被扣押时,真正保住我性命的并不是宋女士,而是另一位女人。” 于凤至与张学良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促成的,在张学良被幽禁的初期,也就是 1940 年之前,一直是于凤至陪伴在他身边,跟随他辗转于奉化雪窦山、贵州阳明洞等偏远之地。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于凤至始终坚守在张学良身边,尽力为他遮风挡雨,无形中成为了保护张学良的一道屏障,缓冲着可能来自各方的不利压力,避免他遭到更严重的处置。 1940 年,于凤至被确诊患有乳腺癌,必须前往美国接受治疗,这才不得不与张学良分离,但她并没有在美国只顾着养病,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继续保护张学良。 她深知在政治博弈中,经济实力和人脉资源有着重要的作用,于是她投身华尔街,参与股市投资等活动。 尽管于凤至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千金,没有相关的投资经验,但为了积累足够的实力,她全力以赴,精打细算,逐渐积累了可观的身家。 她在美国购置房产、开展各类投资,并非为了个人享受,而是为了建立起强大的后盾,她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仅积累了财富,还结识了美国国会议员、顶级律师等重要人物,构建起了一张广泛的人脉网。 于凤至的这些举措其实是在向蒋介石传递一个重要信号:张学良在海外有着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作为支撑。 这使得蒋介石在处理张学良的问题上不得不有所顾忌,不敢轻易下达处决令,也让张学良在幽禁期间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 于凤至用这种间接的方式,为张学良的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这种威慑力并非来自求情信,而是源于实实在在的经济实力和人脉资源。 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一直维持到 1964 年,这一年,一篇被恶意篡改的《忏悔录》公开发表,文中对张学良进行了不当抹黑。 于凤至得知后,立即采取行动,在《纽约时报》上公开发声,利用国际舆论对这种抹黑行为进行反击。 这一举措让当时的决策者感到了压力,也让蒋介石意识到,远在美国的于凤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她有着足够的能力影响外界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张学良的重要 “后路”。 由于无法压制于凤至的影响力,蒋介石方面便想通过切断她与张学良的关系来削弱这种影响,于是,张群带着离婚协议飞往美国,要求于凤至与张学良离婚。 当时的条件十分明确:如果于凤至不签字离婚,张学良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为了保住张学良的性命,于凤至最终同意了离婚,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 她在回忆录中表示,签字是为了张学良的安全,尽管这场离婚并非出于她的本意,而是一场以牺牲自己婚姻名分为代价的 “命换命” 交易,她亲手斩断了与张学良的法律婚姻关系,只为让张学良能在幽禁中平安存活。 然而,张学良对于凤至的付出和牺牲,态度却十分冷淡,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历史记录中,张学良提及于凤至时,直言两人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并不喜欢于凤至,也不爱她,当年张学良曾承诺不纳妾,但这一承诺最终并未兑现。 更让人感慨的是,于凤至直到去世,墓碑上依然刻着 “张太太” 的字样,始终认可自己是张学良的妻子;而张学良对于凤至,晚年也仅给予了几句宗教相关的祝福。 于凤至为了保全张学良的性命,付出了婚姻、情感等诸多代价,却未能得到张学良同等的情感回应,这也成为这段历史中令人唏嘘的一点。 2001 年,张学良以 101 岁高龄去世,他临终前道出的真相,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于凤至在那段幽禁岁月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让这段尘封的往事被更多人了解。 主要信源:(央广网——揭秘“少帅”张学良与于凤至离婚真相)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