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曝出重磅: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已经运往中国!可真正让人好奇的是——是谁在买日

如梦菲记 2025-11-19 15:45:59

日媒曝出重磅: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已经运往中国!可真正让人好奇的是——是谁在买日本海鲜?一查才发现,竟是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公司出手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日媒曝出重磅消息,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已经运往中国!这条新闻一出来,网上瞬间炸开了锅,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什么情况?不是说暂停进口了吗?怎么日本海鲜又能光明正大地进来了?   可真正让人好奇的是,到底是谁在买日本海鲜?一查才发现,竟是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公司出手的。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商业操作,表面上看是中国公司从日本进口海鲜,实际上买家和卖家背后的资本方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工商资料显示,这家采购公司的股东背景、法定代表人都带着日本资本的痕迹。   也就是说,日本企业在中国注册了一个壳公司,然后用这个公司的名义把自家的扇贝买进来,账面上做成了正常的国际贸易,实际上不过是左手倒右手的把戏。   这种操作在国际贸易里其实不算新鲜,但放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上,就显得特别刺眼,因为就在不久前,日本刚刚启动了第二轮核污染水排海,虽然他们一直强调数据可控,但周边国家根本不买账。   韩国公布的近海检测数据曾经超标7倍,日本本国的扇贝死亡率一度飙到九成,官方解释说是水温异常,可谁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   消费者心里都清楚,核污染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一旦吃进肚子里,后果可能要好多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   更关键的是,海关总署去年发布的暂停令到现在都没有正式取消,那这批扇贝是怎么合法进来的呢?答案就在那个具有日本背景的中资公司身上。   它不是以日本出口企业对中国买家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中资企业进口自己母公司产品的方式绕了一圈,从制度上说可能没什么漏洞,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就太模糊了。   大家以为国家已经禁止了相关进口,结果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买到了这些曲线入华的产品。   有人说这批货经过了严格检测,铯含量标准卡得很死,还要通过12道核检测,提供5份材料加官方证明,到岸后还要独立抽样,听上去确实挺严格,但问题是,检测能检测出所有风险吗?   氚的半衰期长达12年,锶90更是能在人体内停留几十年,这些东西的长期影响根本没法在短时间内验证,再说了,日本自己公布的数据就能完全相信吗?2011年核事故之后,多少次检测报告被质疑过?   其实这事背后反映的是日本对中国市场的渴望,从2022年到现在,他们对华水产出口从871亿日元暴跌到61亿日元,市场份额从22%掉到2%,北海道渔民账面损失超过200亿日元。   这两年中国市场早就被俄罗斯和加拿大的扇贝占满了,国内山东、辽宁的产量也涨了近四成,日本想再挤回来,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所以他们才会用这种方式试探,看看这扇门到底还能不能打开。   可消费者不傻,大家的态度已经从情绪化的抵触变成了原则性的拒绝,现在网上到处都是要求透明标注产地、时间、销售点的声音,甚至有人直接放话:信息不透明的话,干脆所有冷冻扇贝都不吃了。   这种不信任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从核事故开始就埋下的种子,排海行动只是把这颗种子彻底激活了。   说到底,这6吨扇贝只是个开始,日本还准备发第二批600公斤的盐浸海参过来,他们是在测试中国市场的底线,看看这条路能不能走通,如果这批货能顺利卖出去,后面肯定还有更多批次在路上。   但问题是,就算货物合格,消费者不买账也是白搭,信任一旦碎了,想修补回来比让扇贝越洋远航难得多。   企业想挣钱没错,但不能把赌注压在公众健康上,如果靠着信息差在市场里浑水摸鱼,一旦出了事,品牌毁的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直接退出大众的信任清单。   现在最需要的是透明度,是一整套能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的监管体系,而不是这种打擦边球的商业操作,别让咱家餐桌,成为别人挣钱的试验场。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84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