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会谈结束,日本终于表态了! 日本NHK报道,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称:这次会谈,并不会改变政府之前立场,台海和平稳定对我国安全至关重要。 从地理上看,台海地区位于第一岛链的关键位置,对日本的海上运输线路、周边安全环境确实存在一定影响,但日本反复强调这一点,更多是想将自身安全与台海问题绑定,变相为介入台海事务寻找借口。 而中方始终明确,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这一立场是基于历史、法律、文化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没有任何妥协余地。 此次会谈的核心矛盾,其实从一开始就围绕着 “干涉与反干涉” 展开,木原稔的表态不过是将这种矛盾摆到了台面上。 之所以会有这场会谈,根源还要追溯到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此前发表的涉台言论。 作为日本政府的最高负责人,高市早苗的公开表态本应符合中日建交时达成的政治共识,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她此前的言论却明显偏离了这一轨道,不仅对台湾问题说三道四,还隐隐透出支持 “台独” 势力的倾向。 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所以中方才会明确要求日方给出合理说法,并纠正这一错误言论。 毕竟,在台湾问题上,任何模糊、试探的态度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中方必须守住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红线。 作为安倍晋三的核心门生,高市早苗长期持右翼立场,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一直备受争议。 她曾多次否认 “慰安妇” 问题的历史真相,还曾公开表示计划参拜靖国神社,而靖国神社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历史正义的漠视。 从这个角度看,她此次在台湾问题上的不当言论,并非偶然的失言,而是其右翼政治理念的延伸。 对高市早苗而言,通过在涉台问题上表态,既能巩固国内右翼势力的支持,也能迎合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可谓 “一举两得”。 但这种以牺牲中日关系为代价的政治算计,显然不可能得到中方的认可。 会谈结束后,木原稔提到会 “继续向中方解释高市早苗的表态意图”,这番话听起来像是想推进沟通,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更像是一种应付。 中方代表刘劲松在会谈后的沟通中提到,这次对话从始至终都伴随着不小的分歧,双方在核心问题上的立场差距明显,现场氛围始终比较紧张。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日方所谓的 “解释”,根本不是要承认错误,更谈不上撤回高市早苗的不当言论,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暂时缓和中方的态度,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 毕竟,如果日方真的有意纠正错误,就不会在会谈后立刻强调 “立场不变”,而是会拿出具体的行动来展现诚意。 日本政府之所以如此强硬地坚持原有立场,背后还有多重考量。 从国内政治来看,高市早苗政府上台后,一直试图通过强化 “安保” 议题来提升支持率,而将台海问题与日本安全绑定,恰好能迎合国内部分保守势力的需求。 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国近期一直在印太地区加强军事部署,不断拉拢盟友围堵中国,日本作为美国的核心盟友,自然想通过在涉台问题上表态,向美国示好,巩固美日同盟关系。 此外,日方可能还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中方不会因为单一议题彻底破坏中日关系,所以才敢在原则问题上 “硬扛”,试图用拖延和应付的方式蒙混过关。 但日方显然低估了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决心。 对中国而言,台湾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空间。 中方此次要求日方纠正错误,不仅仅是针对高市早苗的一句话,更是为了维护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防止类似的干涉行为再次发生。 如果日方继续无视中方的合理诉求,坚持在台湾问题上踩红线,那么必然会对中日关系的多个领域产生负面影响 —— 无论是经贸合作、文化交流,还是地区安全协作,都可能因为这种原则性分歧而陷入停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