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大庆油田的发现者谢家荣,竟然吞下一整瓶安眠药。不久后,他就离开了人世,很快妻子就在他的身边发现一张字条,上面只有十个字,却让人泪流满面… 谢家荣1898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职员家庭,早年就对地质感兴趣。1913年他考入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学习三年,掌握岩石辨识和野外测量基础。1916年毕业后进入地质调查所当调查员,开始矿产普查工作。1917年公派去美国留学,先在斯坦福大学读地质,后转威斯康星大学拿硕士学位。1920年毕业时,导师劝他留美,他拒绝了,回国投身一线勘探。回国后他没选城市岗位,而是去安徽和江苏找煤田,确认淮南煤田位置,为华东工业供能打下基础。在福建他识别出三水型铝土矿,这对后来中国铝工业很重要。在南京他调查铅锌矿和锰矿分布,直接支持工厂和军工生产。这些工作都是实打实的贡献,让国家资源开发更可靠。 谢家荣不光自己干,还教学生。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上课,他带学生去实地练习测量土地,强调实践出真知。他对石油特别上心,那时候国际上说中国贫油,他不信,坚持陆相沉积能生油。1922年在玉门写报告,强调构造对油气的作用。1930年出书《中国之石油》,指出三角洲区可能有油,这挑战了西方观点。1929到1930年他去德国进修煤岩学和金属矿床学,回国后继续研究。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指明松辽平原有油气。十年后大庆油田出油,证明了他的理论。这不只是学术成果,还帮中国摆脱能源依赖。 在地质部他当矿床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管计划处,推动建勘探队,像华北队221和华东队321,让全国普查更系统。他跑遍各地,在湘桂边境改煤田地层认识,在江华给锡矿数据,为国家画能源地图。这些事迹显示他是个实干家,把地质工作当成国家大事来抓。他的贡献不是空谈,而是直接推动工业发展。网上资料显示,他一生写了很多报告和文章,影响深远。 1966年8月13日夜里,北京城安静,谢家荣服下一瓶安眠药。第二天早上,妻子吴镜侬醒来,发现他没了气息。床头有张纸条,写着“侬妹,我先走了,望你保重”。这十个字简单,却透着关切。吴镜侬看到后泪流满面。这个事件源于他晚年个人困境,没有抱怨,只留告别。谢家荣的离开不是突发,而是积累的结果。他的理论和发现已成事实,字条成了最后的痕迹。资料确认,这事发生在那个年头,夫妻俩的诀别让人感慨。 一个月后,吴镜侬也服安眠药走了。她对女儿谢恒说“我走了,去追赶你的父亲”。她留下类似方式,身边有空药瓶和补品。谢家荣的遗产继续发光,他的陆相生油理论进教科书,指导后辈找油。淮南煤田还在开采,供工业用煤;福建铝土矿给铝工业原料;栖霞山铅锌矿产矿石,保持生产。他的文集出书,400多篇文章,700万字,盖矿床学、煤岩学和石油地质。1988年同事学生开座谈会,纪念他的工作,出版文集。他的名字进史册,成为中国地质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