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马思聪叛逃香港的消息让无数人感到震惊,当时的他是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如此声名显赫的人物,为何要选择叛逃香港,甚至不惜背负叛徒这一千古骂名呢? 马思聪1912年5月7日出生在广东海丰,家里算得上书香门第,父亲马育航当过广东省财政厅长。小时候他就迷上本地白字戏和潮剧,那些旋律钻进耳朵就再也忘不掉。11岁那年,他跟着大哥坐法国邮轮去了巴黎,先在南锡音乐学院学,后考进巴黎音乐学院,师从名家苦练小提琴。1929年家里没钱了,他只好回国,却在1930年广州首演惊艳四座,报纸直接叫他“音乐神童”。 1931年他又拿到官费去法国深造,1932年春天带着新婚妻子王慕理回国,马上就办起广州音乐院,自己当院长,一边教课一边演出。那时候他才20出头,已经是中国小提琴界扛把子。抗日战争一打响,他把学院迁香港又迁内地,走到哪儿演到哪儿,用音乐给前线战士打气。1937年在桂林写出《思乡曲》,一夜之间唱遍大江南北,到现在还有无数人一听就眼眶发热。 1949年后他没走,1950年直接被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那十年是他最风光的时候,每天从早忙到晚,亲自抓教学,带出一堆后来响当当的名字:刘诗昆、盛中国、林耀基、向泽沛……都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他还把《思乡曲》交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对台广播开场曲,每天清晨那熟悉的旋律飘过海峡,谁听了不感慨?他自己也写了一大批作品,《绥远组曲》《西藏音诗》《摇篮曲》《塞外舞曲》,每一首都带着浓浓的中国味,把西方技法和中国灵魂揉在一起,真正做到了让外国人也服气的中国小提琴音乐。 说起来,马思聪在国内的地位不是吹出来的。他不光拉琴厉害,作曲也厉害,钢琴曲、小提琴协奏曲、交响曲、大合唱,样样拿得出手。他办音乐院、编教材、搞演出,把西方正规音乐教育第一次系统带进中国。抗战那会儿条件那么苦,他照样全国跑,防空洞里都敢开音乐会。解放后他又把中央音乐学院从零建起来,招生、定课程、请老师,那套教学体系到现在还在用。很多人说,没有马思聪,就没有今天中国小提琴的半壁江山,这话一点不夸张。 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到1966年日子突然过不下去了。先是家里墙上被人刷满标语,后来连最宝贝《思乡曲》都被从广播里拿掉,这对他打击太大了,那是他一辈子的心血啊。1966年底,他夫人王慕理先带着儿女悄悄离开北京,藏在广东亲戚家。他自己留在北京处理完最后的事,1967年1月14日晚上才走。第二天深夜,一家四口在广州郊区上了一艘小拖船,付了5万港币,趁着黑夜偷渡到香港新界一个荒滩上岸。 到香港才三天,他就觉得不安全,报纸登了那艘船的照片,他怕被引渡回去。赶紧联系美国领事馆,领事亲自陪他们去启德机场,坐飞机直飞美国,去投靠九弟马思宏。到美国后,他直接拒绝了政治避难救济金,靠儿子打工、女儿教琴过日子,住费城郊区一栋普通小楼,日子过得紧巴巴。 在美国20年,他没闲着,又写了20多首新作品,全是中国题材:《山林之歌》《广东民歌主题幻想曲》《内蒙古组曲》续篇……可惜影响力远不如从前。他偶尔拉拉《思乡曲》,但基本不公开演出,就在家练琴、写谱。1985年国内传来平反消息,他高兴得想回来,可心脏病太重,医生不让坐长途飞机。1987年5月20日,他在费城做心脏手术,没能醒过来,终年75岁。 去世20年后,2007年12月,他的骨灰终于和夫人王慕理的一起被儿子马如龙带回广州,安葬在麓湖公园聚芳园,墓前一年四季放着《思乡曲》。那一刻,算是落叶归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