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慌了,急派外交官访华,还想在G20与中方谈,但拒不撤回言论 当地时间17日,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称,由于中方的反应和反制措施超出了日方预期,17日,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将紧急前往中国,预计18日会就高市早苗的涉台海言论与中国进行磋商。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金井正彰这趟行程绝非普通的外交往来。他仓促动身,根源很明确——日本政客高市早苗近期发表了涉台海的不当言论,中方随后的回应和反制措施,力度远远超出了日方的预估。 日本政府这回是真的沉不住气了,一连串反常的紧急操作,都藏不住内心的焦躁。 整个事情的由头,得从高市早苗的不当言论讲起。这位在日本政坛有一定分量的人物,之前公开发表了涉及台海问题的错误言论,直接碰了中方核心利益的红线。中方第一时间就亮明了严正立场,相关反制措施也很快跟进实施。 日本很快就尝到了压力的滋味。多家日本高校的国际交流部门陆续上报,申请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里,不少人提交了延期入学申请,就连原定12月入学的新生,也有一部分直接推迟了入学计划。 旅游行业的感受更直接,好几家日本旅行社都确认,来自中国的团体游订单集中出现取消或延后的情况,原本定在年底的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也面临着泡汤的风险。 日本地方商会更是直接给政府提了醒:要是这种局面一直拖下去,年底旺季的经贸往来肯定会受重创。 这些实打实的冲击,让原本还心存侥幸的日本政府彻底坐不住了。《产经新闻》的报道说得很直接,中方的反应力度和后续反制手段,完全超出了日本政府的预想。 经过内部紧急评估,日本外务省最终敲定了金井正彰的紧急访华安排,要求他在18日就相关问题和中方当面磋商。 日本媒体报道时,特意把金井正彰称作“外务省高官”,想营造出日方很重视这件事的假象。但熟悉日本外交体系的人都清楚,亚洲大洋洲局局长说到底只是外务省的中层官员,属于高级公务员,既不是内阁成员,也不是国会议员兼任的政务官,手里根本没有拍板决策的权力。 有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方特意派这么一位仕途基本到顶的官员来华,本身就透着敷衍——既想靠磋商缓和局势,又不愿派核心人物出面展现诚意。 金井正彰随身带的磋商方案,提前被日本外务省内部人士透了出去。方案里明确了三个核心目的,每一条都暴露了日方矛盾的心态——既想解决问题,又不愿让步。 第一,金井正彰要跟中方“解释”,说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不代表日本政府的政策,想把个人言论和官方立场摘清楚。第二,他要当面就中方之前的回应表达“不满”,摆出一副反过来指责中方的架势。第三,这也是日方最着急的一点,希望中方能先把分歧放一放,恢复双方人员正常交流。 这三个目的摆在一起,看着就很讽刺。中方的反制本就是针对高市早苗的错误言论,日方既不收回言论,也不道歉,就想靠一句“不代表政策”让中方接受,这种逻辑根本站不住脚。 金井出发前,日本外务省准备了不少材料,包括所谓的“一贯立场说明”和“人员交流建议清单”,但这些材料里从头到尾没提要纠正错误言论,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让步内容。 更有意思的是,日方在紧急派金井正彰访华的同时,还在暗地里运作另一条沟通渠道。 11月22日,G20领导人峰会要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开幕,眼看只剩不到一周时间,日本政府已经通过多边渠道放话,希望能在峰会期间和中方高层见面,就相关问题接着谈。 这种“双线操作”的背后,全是日本政府的算计。日方心里清楚,单靠金井正彰这个级别的官员,根本解不开当前的外交死结。 他们想靠这次紧急访华先“灭火”,给G20期间的高层会面铺个路,别让局势再恶化下去。与此同时,日方还想借着G20这个多边舞台,打造“积极沟通”的国际形象,想在舆论上占点主动。 但日方的算盘明显打错了。中方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立场一直很坚定,不会因为日方搞了个“紧急磋商”就松口。 中国驻日使馆之前已经多次强调,台海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都没资格干涉,日方必须为自己的错误言论付出代价。 金井正彰带来的“不撤言论、只盼恢复交流”的方案,从一开始就不可能被中方接受。 日本政府的焦躁,还藏在行程的隐秘性里。以往外交访问都是大张旗鼓,这次金井正彰的行程却全程低调,日本外务省既没公布具体会谈时间,也没说中方对接官员的级别。 这种“偷偷摸摸”的姿态,一方面是怕国内舆论骂政府“服软”,另一方面想在和中方磋商时多留些余地,可偏偏暴露了自己的心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