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个寂寞!乌克兰天塌了,泽连斯基发现俄军武器里,竟有大量来自美、英、德等国的零件。西方国家一边给乌克兰摇旗呐喊,一边却把高精尖的零部件卖给俄罗斯发大财?一边加油,一边递刀,双标玩得太明显了。 就说俄军常用的 Kh-101 巡航导弹,拆开后里面 70% 的芯片都是美国德州仪器和英特尔的,这些本该用在手机、电脑上的民用芯片,硬生生被改成了导弹的 “大脑”,让导弹能精准锁定乌克兰的军事目标。 基辅郊外的战场残骸堆里,乌克兰军械师撬开一枚未爆炸的Kh-101外壳时,手都在抖。电路板上印着的“TI”“Intel”标志,和他们自己用的西方援助设备上的一模一样。这枚导弹前一晚刚炸穿了乌军的弹药库,造成8名士兵伤亡,可罪魁祸首的核心零件,居然来自口口声声说“挺乌抗俄”的美国。 更让乌军憋屈的是“柳叶刀”无人机。赫尔松战线的一次遭遇战里,乌军的两辆美制M113装甲车刚展开阵型,就被两架“柳叶刀”盯上了。无人机俯冲下来的瞬间,车长通过瞄准镜清楚看到,机身侧面隐约露出德国博世的零件编号。爆炸声过后,装甲车变成废铁,而拆解无人机残骸时发现,它的动力系统是日本三菱的民用电机,制导模块里装着索尼的相机传感器——这些都是西方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普通配件。 英国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的报告更扎心,他们分析了2022年至今缴获的27种俄军武器,从导弹到火炮,从无人机到雷达,足足找出450多种进口组件,19个国家的企业都牵涉其中。德军工专家拆解俄军“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时,更是惊出一身冷汗:96个关键零件里,美国的半导体、德国的精密电阻、日本的电容占了7成,少了这些零件,这枚“高超音速杀器”根本飞不起来。 西方企业嘴上喊着“遵守制裁”,行动却很诚实。2023年俄罗斯民用电子产品进口额暴涨30%,这些货物大多先运到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等国,换个包装就成了“中亚制造”,再转卖到俄罗斯。美国德州仪器明明知道自家芯片可能被改装,却没停止对第三国的出口;德国西门子的控制器,通过土耳其贸易公司转手,源源不断流入俄罗斯军工厂。 俄罗斯的工程师更是把“变通”玩到极致:洗衣机的变频模块改一改,就能控制导弹的飞行姿态;汽车上的导航芯片拆下来,稍加调试就成了无人机的定位系统。这些民用零件价格低、易采购,西方制裁名单里又没明确禁止,刚好成了俄军军工的“续命良药”。 泽连斯基不是没抗议过。他在G20峰会上拿着导弹残骸照片质问西方领导人,可得到的全是“不知情”“会加强监管”的敷衍话。转头就有媒体曝光,2023年西方企业通过转口贸易,从俄罗斯赚走了222亿美元,其中大半都和军工零件相关。 乌军士兵的感受最直接:手里握着西方援助的步枪,对面飞来的导弹却带着“盟友”的零件;白天听着西方政客的“正义宣言”,晚上就要躲着用西方芯片制导的空袭。这场仗打下来,乌克兰流的是血,西方赚的是钱,俄罗斯补的是装备短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