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日军的炮火逼近山海关,北平城内一片恐慌。就在此时,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

夜影踏月来共谈世界 2025-11-17 19:04:52

1933年,日军的炮火逼近山海关,北平城内一片恐慌。就在此时,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做了一个震惊中外的决定:将13491箱稀世国宝打包,即刻南迁。 命令一下,全城哗然。有人痛骂这是“卖国”,是“临阵脱逃”,有人甚至威胁要炸毁火车站。但对院长易培基和所有故宫人来说:人在,国宝在;人若亡,国宝更不能亡。 这13491箱国宝,几乎是紫禁城六百年的家底,从商周的青铜重器到宋元的绝版书画,件件都是孤品。打包本身就是个奇迹,光是登记造册就花了整整半年。 为了防震,每件瓷器都要用棉花和稻草裹上五六层,塞进特制的木箱,箱子缝隙里连一张薄纸都塞不进去。押运这批国宝的,不是军队,而是一群手无寸铁的故宫职员,如马衡、那志良、庄尚严,他们唯一的“武器”,是“誓与国宝共存亡”的决心。 这趟南迁之路,一走就是整整16年,跨越了2万多公里,几乎小半个中国。 国宝们先是坐火车到了南京。可安稳日子没过几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南京告急,国宝们又被迫冒着炮火,分三路向大后方西迁。 一路躲避日军的飞机轰炸,一路还要提防山路的颠簸和土匪的觊P。最凶险的一次,在川黔公路上,一辆载满国宝的卡车不幸翻下山崖,押运员们脸色惨白,哭着跳下山沟,以为一切都完了。 可当他们颤抖着打开滚落的木箱时,却奇迹般地发现,在层层棉花的保护下,箱内的瓷器竟一件未碎。 在贵州,为了躲避空袭,国宝们被藏进了一个名叫“华严洞”的天然溶洞里。山洞阴暗潮湿,职员们就在洞口搭个草棚,日夜看守。那志良老先生后来回忆,他8年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很多人在颠沛流离中病逝他乡,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16年,2万多公里路,13491箱国宝,最终绝大部分都安然无恙,这堪称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最大奇迹。 那些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们用一生证明了一个道理:战火可以摧毁城市,但摧毁不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在炮火面前,黄金和瓷器一样脆弱,但凝结在上面的文明与精神,才是真正打不碎、夺不走的国之大义。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夜影踏月来共谈世界

夜影踏月来共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