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与印度越来越密切?李显龙为什么说“中国老了”? 新加坡与印度已形成

有渔儿 2025-11-17 18:18:45

新加坡为什么与印度越来越密切?李显龙为什么说“中国老了”? 新加坡与印度已形成“三军互训+后勤补给”为骨架、“自贸升级+园区投资”为抓手的立体合作格局,并持续向高新科技、数字货币、国防研发等新兴领域延伸。 一、新加坡与印度之间已落地的军事、经济合作项目大致可以归纳为“海陆空三军互训+后勤补给+贸易投资”三大板块。 (一)军事合作 1. SIMBEX 系列海上联合演习 1994 年启动,每年一次,范围已从马六甲海峡逐步扩展到孟加拉湾、安达曼海,2023 年第30届演习首次加入反潜、防空、电子战等“高端课目”。 2. 陆、海、空三军双边训练协议 - 2003 年《防务合作协定》:确立年度防长对话、军工企业对接机制。 - 2007 年《空军双边协定》:新加坡空军可使用印度瓜廖尔等基地进行高空与空战训练,2022 年已续约。 - 2008 年《陆军双边协议》:新加坡装甲部队每年两次赴印度博克兰沙漠实弹演练,每次 8 周。 - 2017 年《海军后勤互助协议》:印度军舰、飞机可在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进行补给、维修,显著延长印军在马六甲以东的驻留时间。 3. 国防产业与技术交流 双方 2003 年起每年轮流举办“国防产业圆桌会”,推动兵工、电子、造船企业对接;2021 年成立“印新国防科技联合工作组”,重点在无人系统、反恐装备、AI 海事监视等方向探索联合研发。 (二)经济合作 1. 《全面经济合作协定》(CECA,2005 年生效,2018 年升级) - 货物贸易:95% 税目零关税,2023 年双边贸易额约 350 亿美元,新加坡连续 10 年成为印度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 - 服务贸易:互开金融、电信、海运、空运、法律、医疗等 120 多个细分领域,新资银行可在印度设全资子行,印 IT 企业在新享受国民待遇。 - 投资保护:建立“仲裁-调解”快速通道,新加坡对印累计直接投资突破 900 亿美元,占印度吸收外资总额约 20%,重点投向港口、物流、制药、数字经济。 2. 互联互通与工业园区 - 印度金奈—新加坡“海运快线”周班直航,单程 5 天;2022 年双方启动“海运绿色通道”,货轮到港 6 小时内完成检疫通关。 - 新加坡吉宝、胜科等企业参与开发安得拉邦克里希纳帕特南港、古吉拉特邦多莱拉工业区,总投资逾 30 亿美元,重点引入石化、精密制造、冷链物流项目。 3. 金融科技与数字支付 2021 年印度 UPI 与新加坡 PayNow 完成跨境对接,两国个人即时转账 1 分钟内到账,日均交易超过 2 万笔;2023 年双方央行启动“央行数字货币”联合试点,用于跨境批发结算。 二、李显龙说“中国老了”,同时强调新加坡与印度关系越来越密切。 1. 新加坡对中国崛起的战略警觉 李显龙所谓“中国老了”,并非单纯评论中国人口老龄化,而是借此释放一种“减速”信号,希望中国不要过快打破现有国际秩序,继续扮演“规则接受者”而非“规则重塑者”的角色。这反映出新加坡对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持续扩大的深层忧虑,担心区域力量失衡会压缩其战略空间。 2. 印度被视为平衡中国的“新支点” 李显龙高调称赞印度“年轻、有潜力”,实质是鼓励印度重返区域合作框架,成为制衡中国的力量。新加坡近期与印度加强军事合作(如联合军演、军舰停靠樟宜基地)正是这一战略的体现,意在借印度之力恢复东南亚的“多极平衡”。 3. 小国“动态平衡”外交的典型操作 作为资源匮乏的城邦国家,新加坡的生存哲学是“绝不允许任何单一强权主导周边格局”。李显龙的言论本质是一次“战略喊话”:既向中国传递“多极化才符合各方利益”的隐含要求,又向印度抛出“南亚-东南亚联动”的诱饵,确保自身在中美印三角博弈中维持枢纽地位。 简言之,这番话并非简单预测中印竞争胜负,而是新加坡以“人口议题”为工具,精心设计的地缘平衡策略——通过渲染“中国老龄化”与“印度红利”,试图塑造对自身最有利的区域秩序。

0 阅读:29
有渔儿

有渔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