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仿制药,为什么在中国国家药品集采(“国采”)中频频中标? 印度仿制药中标的核心在于低价不低质,加上政策窗口打开和国际质量背书,使其在中国集采中具备较强竞争力。 印度仿制药近年来在中国国家药品集采(“国采”)中频频中标,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 价格极具竞争力 印度仿制药企业报价远低于原研药,甚至也低于多数中国本土仿制药。例如,在最近的集采中,印度熙德隆制药将达格列净片的价格压至0.215元/片,仅为原研药阿斯利康(4.36元/片)的二十分之一,价格优势极其明显。 2. 质量合规、国际认可度高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出口国之一,其药品生产长期接受美国FDA、欧盟EMA等严格监管,许多企业通过WHO-GMP认证,质量有保障。部分印度仿制药已在中国通过一致性评价,具备参与集采的资格。 3. 政策环境趋于开放 近年来,中国药监和医保政策逐步放开对进口仿制药的限制。例如,接受境外临床试验数据、优化注册审批流程、鼓励境外优质仿制药进入中国市场,为印度药企提供了制度便利。 4. 产能充足、供应链成熟 印度药企具备大规模、低成本生产能力,能快速响应中国集采的大批量需求。同时,印度仿制药产业链成熟,具备从原料药到制剂的一体化优势。 5. “鲶鱼效应”推动市场重构 印度仿制药的进入打破了中国仿制药市场的价格和质量平衡,倒逼本土企业提升竞争力,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推动医保控费和药品可及性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