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开国上校黄汉基与失散多年的妹妹黄汉琳重逢,妹妹说:“三哥,母亲说想看

名城探寻 2025-11-17 11:12:56

1990年,开国上校黄汉基与失散多年的妹妹黄汉琳重逢,妹妹说:“三哥,母亲说想看一看活着的你。”,黄听后,内心五味杂陈,看来台湾他是非去不可了。 黄汉基,1920年出生于海军世家,其叔祖父黄钟瑛是民国第一任海军总长兼海军总司令。但有意思的是,黄汉基在新中国却是进入了空军领域。 重逢的场景就设在黄汉基北京的家中,桌上摆着妹妹从台湾带来的福州鱼丸——那是母亲早年最常做的吃食,外皮弹韧,内馅鲜咸,是兄妹俩小时候最惦记的味道。 黄汉琳看着三哥鬓角的白发,声音带着压不住的哽咽,说母亲这些年总把他18岁离家时的照片压在枕头下,每天清晨都要拿出来擦一遍,逢人就念叨“我家老三还活着,我得等着他回来”。 黄汉基指尖摩挲着照片边缘,那道被岁月磨出的毛边,是他这些年偷偷摸过无数次的痕迹,此刻听着妹妹的话,胸口像堵了团温温的棉花,闷得他说不出话,只觉得眼眶发烫。 兄妹俩当年失散,全因1949年的局势动荡。那时黄汉基正在青岛海军学校学习,部队奉命转移时,他本想回家接母亲和妹妹,可军令紧急,只能跟着队伍一路辗转到大陆。此后两岸隔绝,书信不通,他托过赴港的商人打听消息,也试着通过侨胞传递口信,可每次都石沉大海。 有一年冬天,他在空军基地调试战机,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手指冻得发紫,却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把他的手揣进怀里暖着的样子,眼泪差点冻在脸上——他不敢在战友面前提家人,只能把思念揉进工作里,从机械师到技术参谋,再到后来的上校,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心里总想着“把国家的空军建好,或许总有一天能见到母亲”。 黄汉基从海军转投空军,从不是一时冲动。虽然叔祖父黄钟瑛是海军前辈,家里几代人都跟海军打交道,但新中国成立初期,空军建设几乎是从零开始,急需有军事基础的人才。1950年组织找他谈话时,他只说了一句话: “只要能为国家做事,海军空军没区别。” 此后几十年,他扎根在战机维护一线,参与过初代喷气式战机的改装调试,也带过几批年轻的机械兵,手上的老茧一层叠一层,既有拧螺丝磨出的硬茧,也有想起家人时攥紧拳头掐出的印子。 他宿舍的抽屉里,一直放着一小罐母亲做的虾油,哪怕过了保质期,也舍不得扔,闻着那股咸鲜味,就像能离母亲近一点。 1990年的时候,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已经三年,大陆也逐步放宽了居民赴台探亲的政策,这才有了黄汉琳跨越海峡找哥哥的机会。黄汉基拿着单位开的证明去办赴台证件时,工作人员知道他的经历,特意帮他加急处理。 出发前一晚,他翻出了那件藏在衣柜最深处的深蓝色中山装——那是他1959年参加国庆观礼时穿的衣服,领口有些松了,他自己用针线缝了两针,想着要穿得整齐些见母亲,让她看看自己这些年过得很好,没给家里丢脸。 到台湾家里的那天,天刚蒙蒙亮。黄汉基推开门,就看见母亲坐在藤椅上,头发全白了,却还在手里摩挲着他的旧照片。听到动静,母亲抬起头,眼神先是有些迷茫,随后定定地盯着他看了几秒,突然颤巍巍地喊出“老三”,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 黄汉基快步走过去,跪在母亲面前,握住那双枯瘦却依旧温暖的手,眼泪再也忍不住——母亲的手背上布满老年斑,指关节有些变形,可拍在他背上的力道,还像小时候他犯错时那样,带着疼惜和牵挂。那一刻,四十多年的等待、思念、牵挂,都化作了紧紧的拥抱,什么都不用说,彼此的心跳声,就是最亲的话语。 黄汉基在台湾待了一个月,每天陪着母亲晒太阳、聊天,听她讲这些年家里的事:妹妹嫁人时的热闹,邻居帮忙照顾的温暖,还有她怎么把他的照片藏了又藏,怕被人弄丢。 母亲总拉着他的手说“一家人不能再分开了”,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后来他回到大陆,总跟身边的人说,海峡再宽,也隔不断血脉,不管分开多久,亲情永远是最牢的纽带。 其实黄汉基和家人的重逢,不只是一个家庭的圆满,更藏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期盼。多少家庭像他们一样,因为历史原因分隔两地,靠着对彼此的念想撑过一年又一年。而这样的团聚,就是最实在的证明——不管走多远,隔多久,血浓于水的亲情,永远能把大家拉回一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9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