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万吨立即交付的大豆,还有很多人以为,是中美釜山峰会达成了交易。错了!真相是,中国用 “1.1 亿吨” 的全球总采购量,和 “多元化替代货源” 这张底牌,逼着美国在 “霸权” 和 “豆农生计” 之间二选一!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要知道这1200万吨,可是美国求着咱们收的,不是谈判桌上换来的。 釜山会晤前,美国大豆早就堆成了山,2024/25年度美国大豆期末库存330万吨,比上年还高,新季又丰收1.17亿吨,仓库里连两年前的陈豆都没清完。 更惨的是豆农们,化肥价比2019年涨120%,燃油费涨80%,大豆收购价却跌到五年最低,每卖一蒲式耳就亏3美元,80公顷地一年亏十几万美元,特朗普承诺的农业补贴,更是连影子都没有,美国大豆协会首席执行官,都承认“没一个豆农拿到补贴”。 这时中国抛出的1200万吨,简直是给美国豆农递的“救命稻草”,峰会不过是美国找台阶下的场面活罢了。 中国的底气,有一大半都来自1.1亿吨的全球采购体量,这可是实打实的市场话语权。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1-10月咱们已经进口大豆9568万吨,同比还涨了6.4%,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近60%。 这意味着全球大豆价格得看中国脸色,美国要是丢了中国市场,再多的大豆也只能烂在仓库里。 美国大豆协会算过一笔账,他们开拓了80多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加起来还不到中国市场的零头,中国只要稍微调整采购比例,美国豆农就得破产。 就像2024年,咱把美豆采购占比从35%降到18%,美国立马有2000多家农场申请破产保护,这教训美国比谁都记牢,1.1亿吨的盘子就是咱的“定价权钥匙”。 更狠的是“多元化替代货源”这张底牌,早把美国的垄断梦戳破了。 这些年咱早就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10月单月进口大豆948万吨,创下同期新高,可这里面巴西豆占了62%,阿根廷豆占18%,美豆连零头都不到。 10月中旬我们刚跟巴西签了新季采购协议,锁定3500万吨,还把运输成本压降了12%;跟阿根廷的合作更实在,用人民币结算大豆贸易,帮他们绕开美元限制,阿根廷直接把对华出口占比提至70%。 甚至俄罗斯的远东大豆都进了中国市场,今年进口量预计突破150万吨,虽然不多,但架不住咱们渠道广啊。 美国以前靠“大豆武器”卡脖子,现在中国有了巴西、阿根廷、俄罗斯这三驾马车,他的武器早成了烧火棍。 现在美国的妥协早就藏不住了,从“霸权硬扛”到“低头求购”,不过是几个月的事。 11月5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11月10日起停止对美豆加征10%关税,看着是“关税破冰”,其实是民意逼的,之前加征关税后,美豆对华出口断崖式下跌,美国大豆协会天天去白宫请愿,豆农们开着拖拉机堵国会,说“再不让中国买豆,就把选票投给反对党”。 11月7日更有意思,3家因检疫不过关被暂停输华的美国企业,一夜之间恢复资质,这就是美国急着给大豆铺路。 进博会上苏健那番话更露骨,“希望成为中国优先供应商”,以前的嚣张劲全没了,只剩下讨好,这就是货源多元化的威力:你不低头,有的是人跟我们合作。 中国早就算准了,美国的霸权再硬,也扛不住豆农的选票压力,2025年美国中期选举要到了,农业州的选票对执政党至关重要,要是豆农大面积破产,执政党肯定得丢票。 所以中国故意在峰会前加大南美豆采购,10月巴西豆到港量588万吨,同比涨30%,就是要让美国看到“没你也行”。 果然峰会刚结束美国就松口,不仅同意取消部分关税,还承诺加快检疫审批,其实就是被咱的采购量和替代货源逼得缴械。 更妙的是,这1200万吨美豆还是“双轨消化”,咱依旧掌握着主动权。 据行业报告分析,这些大豆一部分进储备库,形成隐性库存,以后通过拍卖调节市场;一部分拿去压榨,挤占商业买船空间。 也就是说,咱既帮美国解了燃眉之急,又没让美豆冲击国内市场,商业油厂照样依赖南美豆,美豆想重新抢回市场份额,还得看咱的脸色。 中国用1.1亿吨的采购体量当“砝码”,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的货源当“底牌”,逼着美国在“保霸权”和“保豆农”之间选了后者。 美国大豆协会的每一步妥协都是在承认:中国的市场话语权,已经大到他们无法忽视。 现在再看那1200万吨大豆,每一粒都写着“实力说话”四个字。 这事也给所有国家提了醒:在全球化时代,谁掌握了大市场,谁就有话语权;谁搞霸权垄断,谁就会被市场抛弃。 美国以前靠大豆卡别人脖子,现在轮到他们求着中国买豆,这风水轮流转,不过是中国把自己的饭碗端稳了,把市场的主动权攥牢了。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