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的“中国工人不会再形成有组织的工人阶级”这一判断,并非拍脑袋的情绪宣泄,而

柳淮蕊 2025-11-16 00:38:37

温铁军的“中国工人不会再形成有组织的工人阶级”这一判断,并非拍脑袋的情绪宣泄,而是建立在他对全球产业链、技术结构、空间布局、国家治理方式四重变迁的追踪之上。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其实不是工人“散了”,而是“组织工人的土壤换了”。 先说说全球产业链的“碎片化”,这是最根本的变数,把以前的“大集体”拆成了“小颗粒”。 早年间咱学苏联搞大工业,长春一汽、江南制造总局那样的大厂,几万人吃住在厂区,车间连成片、宿舍排成行,组织起来一呼百应。 可现在全球产业链早变成“核心企业搭台、无数小厂唱戏”的格局,就拿苹果供应链来说,深圳华强北周边聚集着2000多家电子代工厂,多数是几百人的小作坊,有的专做屏幕贴合,有的只装摄像头。 工人今天在A厂拧螺丝,明天可能就去B厂焊主板,连工友都认不全,哪来的集体归属感? 原创力文档里算过,今年城镇就业里16.3%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光这8400万人里,就有4000万在这种碎片化供应链里打转,他们不是没工作,是工作太散,聚不成以前的“大队伍”。 技术结构的“迭代潮”更狠,直接把“流水线工人”换成了“技术岗+零工”,传统组织的根基都没了。 工信部2025年的数据表明: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8%,这意味着特斯拉上海工厂里,机器人干了70%的活,剩下的工人不是拧螺丝的,是调试机器人参数、维护设备的技术员。 他们需要三班倒,但每班就十几个人,还得懂编程、会看数据,跟以前几百人挤在流水线的蓝领完全两码事。 更别提平台经济催出来的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美团北京地区的骑手就有12万人,可他们分散在各个片区,靠算法派单,今天跑东城明天跑西城,连个固定的“工友碰头点”都没有。 技术把“集中劳动”变成了“分散服务”,以前靠大车间维系的组织纽带,自然就断了。 空间布局的“扩散化”,把工人从“厂区宿舍”里解放出来,却也让他们成了“散落的星星”。 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的“世界工厂”是扎堆的,厂区、宿舍、食堂连在一起,工人下班还能凑一块聊天,组织起来方便。 可现在不一样了,产业从沿海往内陆转,长三角的纺织厂搬到安徽县城,珠三角的电子厂分到湖南乡镇,小厂散在各个工业园,工人住得远,有的甚至通勤两小时,下班就各回各家,连同事都见不上几面。 更别说灵活就业的,比如杭州的电商客服、成都的直播助播,好多人在家办公,连公司大门在哪都不知道,空间上彻底分散了。 以前“同吃同住同劳动”的集中环境没了,想搞传统意义上的“有组织”,比在沙子里攥水还难。 而且国家治理方式的“精细化”,更是给工人铺了新的维权路,没必要再走“大组织”的老路子。 早年间工人没保障,只能靠集体行动争取权益,可现在全总有明确计划:2023到2025年要发展100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还建了12.17万个劳动者服务站点,外卖骑手车胎爆了能去站点补,被欠薪了能找工会调解,劳动仲裁线上就能申请,几天就有结果。 就拿10月广州的例子来说,23个骑手被平台拖欠提成,找工会反映后,一周就追回了工资,根本不用搞大规模聚集。 国家把“维权渠道”直接铺到了工人身边,小问题能及时解决,自然就没人再惦记搞“大组织”,毕竟以前的组织是“没办法的办法”,现在有了更高效的渠道,谁还愿意费那劲? 温铁军的判断,核心是看懂了“组织形态跟着时代变”,不是工人没价值了,而是工人的构成变了。 840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里,有技术员、有骑手、有主播,他们不是传统蓝领;也不是工人没力量了,是力量的体现方式变了,以前靠集体罢工,现在靠工会调解、法律维权、技术升级。 就像深圳大疆的无人机调试员,他们是工人,但更是技术专家,靠技术拿高薪,维权靠劳动合同,根本不需要以前的“大组织”。 那些觉得温铁军“否定工人阶级”的人,是没看懂这四重变迁的厉害。 全球产业链碎了,聚不起来人;技术迭代了,不需要以前的组织模式;空间扩散了,凑不到一块;国家保障全了,有了新渠道。 这四个变化叠在一起,传统意义上“大工厂、大集体、大行动”的工人阶级组织,自然就成了过去式。 但这不是坏事,反而说明工人的生存状态升级了,从“靠组织争权益”变成了“靠技术稳饭碗、靠制度保权益”。 这么看来,温铁军的话也是给我们提了个醒:别用19世纪的老眼光看21世纪的工人。 现在的工人不是“散了”,是“活了”,是适应了产业链、技术、空间、治理的新变化,长出了更灵活、更多元的生存方式。 840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上数亿产业工人,他们的力量没消失,只是换了种形式存在,这恰恰是中国发展的活力所在——不是墨守成规的“有组织”,而是与时俱进的“有力量”。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42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