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欧盟把技术搞到手,中国企业再把工厂建起来,马上就会像非洲的尼日尔那样,驱逐中

颜冬白云 2025-11-16 00:08:01

一旦欧盟把技术搞到手,中国企业再把工厂建起来,马上就会像非洲的尼日尔那样,驱逐中国工厂的高管,企业资产也会被没收,剧本都是现成的,只是地点和演员发生了变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这几年,只要聊到中国企业出海,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一句话:风险越来越大。从亚洲到非洲,从拉美到东欧,好像每一步都布满了坑。最典型的警示,就是尼日尔的剧本,中国企业辛苦多年,把工厂建起来,人培养起来,市场跑通了,结果当地政府一句“审查外资”,马上就把中国工厂的高管驱逐出境,企业资产直接被接管,几百亿的投入瞬间化为乌有。 让人更心凉的是,这个剧本如今正在被更多国家照搬,甚至连欧盟这种号称“规则最完善、保护外资最强”的地区,都开始玩起了同一套逻辑,只是换了地点、换了演员,底层思路却一模一样:利用中国企业的资金、技术、产能优势,把产业链完整搭起来,当地具备独立生产能力后,立刻开始各种限制、审查、排挤,逼着企业交出核心利益。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欧盟一直把自己包装成“高标准的文明市场”,强调契约、强调法律、强调透明,但真到利益面前,它们展现出和尼日尔没有本质区别的心态:可以合作、可以引资、可以利用,但绝不能允许你在这里真正扎根,更不能容许你掌握关键技术、形成产业话语权。 最典型的是太阳能、汽车、新能源三大领域,明明是欧盟自己多年不投入、不创新,把产业空心化到几乎吊着一口气,结果当中国企业带着成熟技术和完整供应链来到欧洲准备重建产业时,欧盟一边喊“欢迎合作”,另一边却忙着立法调查、关税施压、补贴壁垒、国安审查,恨不得把中国企业的生产线和技术完整拆走,却又不让企业真正落地。   这就造成一种非常危险的趋势:只要技术被他们消化吸收,只要产业链能在他们那里跑通,中国企业就会像尼日尔一样被“请”出场。当初是非洲国家学的欧盟,现在反过来,欧盟开始学习非洲国家的“去风险”套路。   更讽刺的是,欧盟明明知道自己没能力重建这些产业,但只要从中国拿到关键节点,比如储能、电池材料、动力组件、整车制造流程,只要工厂能在他们那里正常运转,他们就会立刻切换成另一个面孔——对外说是“保护本地就业”,对内却是“把外资利用到位后逐步替换掉”。 在欧洲的电动车产业中,这种苗头已经非常明显:让中国企业在当地建厂、培训工人、建立供应链,但所有政策都在逼着你把核心技术交出来,一旦交了,下一步就是限制市场准入、提高税负、设置审查,让你在当地无法盈利,想退也退不掉,想留下也留不住。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欧盟版的“技术吸收型驱逐”模型。表面上打着规则、公平竞争、环保标准等旗号,本质却是要用尽外资的价值后,再以“规则”为工具,把外资的市场份额收回到自己手里。过去欧美把这套玩法用在日本、韩国身上,现在轮到中国了,只不过由于中国企业太强、技术梯度太高,他们的动作显得更急、更乱、更不遮掩。   中国企业其实一直善良地以为:只要在欧盟认真投资、按规矩经营、创造就业,就能获得稳定发展的环境;只要尊重当地的法律,就不会遇到政治风险。但现实一次次证明:当你实力弱时,他们跟你谈规则;当你实力强到能威胁他们时,他们就开始修改规则,甚至干脆撕毁规则。 而最致命的,就是很多人还停留在“欧盟是可信赖市场”的旧时代印象中,认为驱逐外资这种事只会发生在尼日尔、斯里兰卡这种地方,却没意识到今天的欧盟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欧盟,而是一个在产业焦虑、经济衰退中逐渐变得短视、激进甚至情绪化的巨型市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颜冬白云

颜冬白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