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没了爱国心,再富也难站稳,全运会汇聚三大家族,唯独李嘉诚缺席! 全运会开的时候,台下坐着的人物总能成话题焦点。 不是说他们多爱出风头,是这些人的背后,都牵着和国家发展绑在一块儿的故事。 就像霍英东家族、荣毅仁家族、何贤家族,只要他们出现在全运会的场合,台下的掌声就没断过。 这掌声不是给他们的财富,是给他们几十年里把“家国”俩字落在实处的举动。 先说说霍家,跟全运会的缘分能追溯到好早之前。 霍英东先生那时候就认准,中国体育要站起来,得有自己的舞台,更得让世界看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掏真金白银支持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后来全运会要办得更像样,场馆建设、赛事运营缺资金,霍家总是第一个站出来。 就说广州办全运会那回,霍家捐了好几亿建体育中心,还专门叮嘱要把场馆建得耐用,让普通老百姓也能进去锻炼。 到了霍启刚这一代,更是亲自下场,从运动员选拔到赛事推广,跑前跑后忙个不停。 全运会场上的每一块奖牌,背后都有霍家默默搭的台,这种把体育和国家荣誉绑在一块儿的心思,不是光有钱就能做到的。 再看荣毅仁家族,他们跟全运会的联结,藏在国家经济的底气里。 荣家是做实业起家的,从面粉厂、纺织厂到后来的中信集团,每一步都踩着国家发展的节奏走。 全运会要办得顺利,离不开背后的经济支撑——场馆要建,得有建材;运动员要保障,得有食品、医疗;赛事要传播,得有技术支持。 荣家旗下的企业,好几次都主动承担起这些活儿,不是为了赚多少钱,是知道全运会是国家的脸面,自己作为中国企业,得扛住这份责任。 就像之前有一届全运会,荣家旗下的中信重工专门为场馆定制了大型机械,确保建设进度;中信银行还推出了全运会专属服务,方便各地观众和运动员。 这种“实业报国”不是喊口号,是看着国家需要什么,就实实在在补什么。 何家在澳门,跟全运会的故事里带着“团结”的味儿。 何贤先生当年在澳门,就是大家眼里的“搭桥人”,澳门回归前后,他一边稳住当地的商界,一边跟国家沟通,帮着平稳过渡。 全运会不只是内地的事儿,也想着澳门同胞能参与进来。 何家就主动当起了纽带,从组织澳门运动员参赛,到带着澳门企业家来内地看全运会、谈合作,没少费心。 有一届全运会,澳门代表团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旗手,背后就是何家在中间协调,帮着澳门运动员更快融入这个大舞台。 现在何厚铧、何猷龙这些后辈,还在接着做这件事,他们知道,全运会是让澳门跟内地贴得更近的机会,这份“家国情怀”,得一代代传下去。 这三大家族凑在全运会的场合,每个人都能说出他们实实在在的贡献,可大家聊着聊着,总会想起一个人——李嘉诚。 论财富,他早年在香港商界的地位没人否认,可这么多年,不管是全运会,还是其他跟国家发展紧密相关的场合,很少能看到他的身影,更别说像霍家、荣家、何家那样,真金白银、真心实意地投入。 有人说他是商人,只看利益,可霍家、荣家、何家就不是商人了? 他们同样要做生意,要管家族产业,可他们心里清楚,生意做得再大,根要是没扎在国家这片土地上,早晚得飘。 就像霍英东先生说过的,“我赚的钱,能帮国家做点事,比存银行有意义多了”。 反观李嘉诚,这些年把资产更多投向海外,香港的民生项目、内地的公益事业,很少看到他主动参与的身影。 全运会这样一个汇聚全国人心、展示国家凝聚力的舞台,他的缺席,不是简单的“没时间”,更像是一种态度——在他的选择里,“家国”的分量,远不如账本上的数字重。 霍家、荣家、何家能得到掌声,不是因为他们多有钱,是他们不管生意做得多大,始终没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国家需要的时候,敢站出来、敢投进去。 全运会的舞台不大,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商人的格局,更照出了“家国情怀”四个字的重量——钱能买来财富,却买不来尊重;能站稳脚跟的,从来不是账本上的数字,是心里装着的国家和人民。 说到底,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做人,根很重要。 霍家、荣家、何家守住了“爱国”这个根,所以能跟着国家一起走得远、站得稳;而那些只盯着利益、忘了根的人,就算一时风光,早晚也会被时代抛在后面。 全运会的掌声,给的是这三大家族,更是给每一个把“家国”放在心里的中国人——因为大家都知道,国家好,我们才会好;我们为国家多做点,国家才能更好。 (资料来源:长城网——粤港澳三地火炬手苏炳添、张家朗、李祎共同点燃十五运会主火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