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早就知道奥委会主席巴赫这个老头子这次来中国的目的不纯,不就是想让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吗?把主意打到大湾区上了。 巴赫这趟观摩十五运会,脚步就没停过。 从广州的武术赛场到肇庆的柔道场馆,再到见证首金诞生的划船中心,他不仅亲手给运动员颁奖,还拉着志愿者、教练聊办赛细节,那股子投入劲儿,早就超出了普通嘉宾的礼节性互动。 他没明着提大湾区申办奥运的事,但每句话里都藏着苗头,妥妥是在暗示。 采访的时候,他反复夸十五运会“组织无可挑剔”,还特意强调大湾区有世界级设施,群众基础也庞大,够资格办顶级国际赛事。 稍微拎得清的人都能听出来,这哪儿是单纯夸赛事啊,分明是在传那层意思呢。 现在国际奥委会正愁没靠谱的地方接手,而十五运会刚好把大湾区的硬实力亮出来了。 粤港澳三地头一回联手办全运会,这届的规模实实在在打破了全运史以往的纪录。 竞技运动员和群众运动员都不少,比赛场馆撒在好几座城市里,覆盖面特别广。 广州到深圳、香港的高铁也就半小时到一小时路程,“1小时赛事圈”不是宣传口号,而是选手们实实在在的参赛体验。 对巴赫而言,最能触动他的,莫过于三地的协同能力。 港珠澳大桥专门修了跨境自行车赛道,运动员半天就能在三地赛场间切换。 更惊艳的是“无感通关”,车子开着就能过口岸,不管是内地选手去港澳,还是港澳选手来内地,全程都顺畅无阻。 赛场保障也不含糊,遇到突发情况,几分钟内就能调度解决,这效率比不少奥运赛事都给力。国际奥委会这些年是真急了。 奥运会早就不是人人抢的香饽饽,之前有一届全球就一个城市报名申办,后面即便有十几个国家有意向,大多也只是试探。 为了降低办赛成本,他们搞了好几轮改革,允许多个城市联合办赛、少建新房馆,说白了就是想找个能少花钱办好事的地方。 大湾区刚好踩中了这些需求,“九市二区”的格局,和多城联办的奥运模式完美契合,而且十五运会已经把跨境协作的流程跑通了。 更关键的是,大湾区办赛不用从零起步。这里的体育产业规模早就领跑全国,赛事场馆大多是改造升级来的,赛后还能改成演唱会场地、会展中心,充分利用起来,刚好符合国际奥委会“可持续办赛”的要求。 这次十五运会用深海可燃冰采圣火,还有机器人火炬传递、AR跨境支付这些新鲜玩意儿,刚好对上了国际奥委会推的AI计划和电子竞技运动会。 深圳已经办了全运会的电竞表演赛,这里上百家电竞企业扎堆,正是巴赫想找的“奥运年轻化”突破口——毕竟现在奥运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弱,他急需一个能盘活局面的地方。 可大湾区不会被这份“认可”冲昏头脑,之前巴黎奥运会花了大价钱,超支一大截,可对经济的贡献微乎其微;雅典奥运会更惨,赛后一堆场馆废弃,每年维护费都是笔巨款,还成了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现在的大湾区,实力早就被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根本不需要通过奥运会来证明自己。 这里的经济实力摆在那儿,国际影响力也足够,十五运会上光消费券就带动了好几亿消费,这种“赛事+民生”的模式,比花几百亿办奥运实在多了。 而且现在全球局势复杂,之前就有外媒刻意炒作奥运相关的负面话题,真要是申办,类似的干扰只会更多。 巴赫的提议,本质上是对大湾区实力的肯定,但办不办奥运,主动权得在咱们手里。十五运会探索的企业参与、场馆赛后利用这些经验,都是经过检验的好办法。 真要谈合作,就得让国际奥委会承担部分成本,提高转播分成,更得把赛后场馆运营的主导权攥在自己手里,不能像雅典那样被规则捆死。 归结起来,关注大湾区,关键在于这里的硬实力,刚好能解决国际奥委会眼前的急事。 办不办奥运,关键看能不能惠及民生、带动产业,而不是看别人的热情。咱们有实力、有底气,更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才是大湾区真正的硬气所在。 (资料来源:央广网——全运会|巴赫:希望粤港澳大湾区举办更多国际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