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接连“取消”!埃及取消订单,印尼取消订单,泰国也取消,歼-10C为何一下子变得不受欢迎了? 别再纠结于那些所谓“多国退单”的传闻了。这种简单粗暴的标签,根本没看懂国际军火交易背后那盘错综复杂的大棋。 欲探究一个国家究竟如何抉择战斗机?这背后涉及诸多考量,关乎国防战略、军事需求与经济实力等。短短一问,却引出诸多值得深思之处。你得看懂三把尺子,缺一不可。 我们先亮出第一把尺子:产品力。说白了,歼-10C这件“商品”本身有多能打。它的性能清单相当唬人,能飙到2.2马赫,直接把美制F-16甩在身后,作战半径更是拉长到1200公里。 核心是它的“眼睛”和“拳头”。国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反应速度比法国“阵风”快了三成,能盯着两三百公里外的目标。 搭配射程超150公里的霹雳 - 15导弹后,它具备了先发制人的超视距打击能力。这般水准,即便强如美国同类导弹,也不得不审慎考量、权衡利弊。 纸上谈兵,不过是夸夸其谈的虚妄之举,于现实并无裨益。唯有投身实战,在真刀真枪的磨砺中,方能探寻到成功的真谛,此乃颠扑不破之至理。 巴基斯坦在2022年列装36架后,不到两年时间,实战部署率就冲到了95%,飞行员评价它比F-16更能应对区域威胁。 在中巴联合军演的激烈对抗中,它屡次展现卓越性能,仿若凌厉猎手,多次在模拟空战中“击落”巴方的F - 16战机,尽显锋芒。甚至有传闻说,在今年5月的冲突中,它打出了7:0的惊人战绩。 再看看价格,这就更刺激了。一架歼 - 10C的造价仅需4000多万美元,性价比颇高。反观法国的“阵风”战机,其价格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单价高达1.9亿美元,几乎是前者的五倍。这样的性价比,对任何一个精打细算的买家来说,诱惑力都拉满了。 但是,东西再好,也得看你有没有资格摆上货架,以及买家能不能用。这就是第二把尺子:生态位。战斗机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它背后是整个国家的军事体系和地缘政治关系。 埃及就是个典型例子。他们的空军主力为200余架美制F - 16战机。不仅如此,每年还能获得美国高达13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在军事装备与资金支持上与美国联系紧密。 当埃及流露出对歼-10C的兴趣时,美国直接摊牌:你敢买,我就敢停掉你所有F-16的零件供应和援助。这相当于掐住了埃及空军的命脉,选择题根本没得做。 泰国的情况类似,但更多是体系惯性。几十年来,他们的空军从训练到后勤,完完全全是欧美那套。 就算他们认可中国的VT-4坦克,可更换战斗机意味着整个空军体系要推倒重来,这个短期成本高到无法想象。 现在他们连升级那50多架老爷机F-16的维护费都占了预算的45%,哪还有余力搞“跨界”采购? 这就引出了最关键的第三把尺子:战略愿景。买飞机,买的不仅是装备,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方向。 有的国家想要的是“战略自主”。中国提供的方案极具吸引力,武器出售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售后配件管够,还能把防空系统、训练体系打包成“一站式”解决方案。 这对于那些想摆脱大国控制的国家来说,简直是送上门的“主权大礼包”。 而有的国家,比如印尼,他们的梦想是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 后来,他们毅然选择与韩国携手开展KF - 21项目,其背后的考量,主要在于觊觎韩国在此项目中的技术转移,期望借此提升自身相关领域的技术水平。 虽然前期投入了12亿美元,但这笔钱能换来本土生产线和人才培养,是一笔着眼于未来的战略投资。相较之下,直接购置歼 - 10C 这般现成成品,实难契合他们内心深处对“工业未来”的热切渴盼。 最后还有一类,就是立足“现实需求”。对泰国和埃及而言,他们的国防压力主要在国土防御,财政状况也比较紧张。 歼-10C这种强大的中型战机,对他们来说存在“能力过剩”的问题,有点杀鸡用牛刀了。与其花大钱买用不上的高性能,不如选择更符合当下经济和防务需求的方案。 所以你看,所谓的“订单取消”,其实是各国用这三把尺子反复衡量后,做出的理性选择。歼 - 10C的出口征程,从本质而言,乃是对传统军售格局发起的挑战。 这一进程,不仅关乎战机外销,更蕴含着对既有军事贸易秩序的突破与革新。它的成功,不在于能否挤进西方体系,而在于能否精准满足那些寻求自主、追求性价比的国家,在这个全新的赛道上,它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1.外媒关注“印尼采购歼-10C战机”——2025-10-17 15:24·中国青年报 2.印尼购买歼-10战机,这次合作创造了三个新纪录 | 京酿馆——2025-10-17 14:10·新京报评论 3.印巴在本轮冲突中的得与失丨夜观天下·深读——2025-05-13 12:40·川观新闻 4.泰国确认购买4架瑞典萨博“鹰狮”战斗机 双方代表签署协议——2025-08-25 19:29·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