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韩国与中方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3日,东大人民银行正式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已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维持在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协议有效期五年,并且经双方同意后可以展期。 此次协议续签并非简单政策延续,而是中韩深化金融合作的关键动作。两国央行明确表示,此举核心目标是保障双边贸易结算稳定、增强区域金融抗风险能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对双边企业而言,这一协议直接解决了结算痛点。据中韩贸易协会数据,此前两国跨境贸易中95%依赖美元结算,汇率波动曾导致部分中小企业单笔订单利润缩水5%-8%。改用本币结算后,企业可直接规避美元汇率波动风险,降低汇兑成本。 韩国汽车产业已率先受益。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韩国现代汽车通过该协议框架,获得6200万元人民币跨境融资,用于对华零部件供应,结算效率较美元模式提升30%。协议续签后,韩国车企、电子企业均表示将扩大对华长期订单布局。 4000亿元人民币的互换规模设置颇具考量。据央行测算,这一额度可完全覆盖两国月度贸易应急支付需求,既避免资金闲置浪费,又能应对短期流动性波动,为贸易连续性提供安全垫。 五年有效期则为市场注入长期信心。中韩贸易中,机械设备、电子元件等品类订单周期常达1-3年,稳定的货币合作机制让企业无需担忧政策变动,更敢于签订大额、长期合同,推动产业链协同深化。 从区域金融格局看,该协议进一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2024年美联储加息周期中,新兴市场普遍面临资本外流压力,而中韩通过本币互换,在贸易结算中实现“去美元化”实践,增强了区域金融体系的独立性与稳定性。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协议也将带来间接利好。中韩贸易流畅度提升后,韩国化妆品、家电等进口商品的进货成本有望降低,部分品类终端售价或出现5%-10%的下调空间,提升消费性价比。 市场反应已印证协议价值。消息发布当日,中韩贸易相关板块表现活跃,A股中与韩国有深度合作的电子元件企业平均涨幅达2.3%,韩国KOSPI指数中对华出口权重股亦呈现小幅上扬,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双边合作前景的认可。 作为亚洲重要经济体,中韩本币互换协议的持续落地,不仅为两国贸易金融稳定提供保障,更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典型范例,为推动多边货币合作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