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周总理曾经的妻子,我想见一见他!”1953年,一妇女来到中南海求见周总理,相见后,周总理紧紧握住她的手,感慨道“可算又见到你了,当年多亏有你啊!” 1953年,在北京中南海,站着一位年近五旬的广东妇女。 她紧张的向接待处工作人员开口:“我要见周总理,我是他的‘妻子’。” 这话惊得工作人员愣住。 谁不知道周总理与邓颖超是党内公认的模范夫妻? 接待处不敢怠慢,立刻层层上报。 当周恩来在办公室听到“范桂霞”三个字时,随即起身:“快请她进来。” 这位妇女,叫范桂霞。 而她与总理的“夫妻”缘,要从26年前那场白色恐怖说起。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广州城笼罩在血雨腥风中。 范桂霞的父亲为掩护女儿被军警打死,妹妹被抓进监狱,她侥幸逃到香港,被组织安排在省委秘书处做抄写工作。 此时的周恩来,正经历着更凶险的考验。 南昌起义失败后,他率军南下广东,途中染上恶性疟疾,高烧昏迷。 组织决定将他秘密送往香港养病,但白色恐怖下,单身男子异地养病极易暴露。 “找个可靠的本地同志,假扮夫妻掩护。” 组织找到22岁的范桂霞,她出身医生家庭,懂护理,是坚定的党员,虽未见过周恩来,却早因听过他的演讲对他心怀敬仰。 接到任务时,范桂霞手都在抖。 她没结过婚,对“演夫妻”毫无经验,但还是咬牙应下:“保证完成任务。” 那是个黄昏,杨石魂背着重病的周恩来走进油麻地的出租屋。 范桂霞掀开蚊帐,看见床上昏迷的年轻人,心跳漏了一拍。 这就是她听过无数次报告的周恩来吗? 接下来的三天三夜,她寸步不离。 每小时摸一次额头,用汤匙喂水,按医嘱擦身降温。 自己困得靠在床头打个盹,醒来又继续守着。 第三天清晨,周恩来终于睁开眼:“辛苦你了。” 范桂霞的眼泪“啪嗒”掉在毛巾上:“首长,您醒了就好。” 周恩来稍好转,便知道组织经费紧张。 范桂霞炖了鸡汤端来,他却推说:“我不饿,留着给更需要的人。” 范桂霞急了:“您不养好身体,怎么继续革命?” 他这才笑着喝了小半碗。 为掩人耳目,两人得演好“富商夫妻”。 周恩来教她应酬礼仪,甚至模仿打麻将的手势。 范桂霞认真记笔记,生怕在特务眼皮子底下露馅。 她不喜欢这些虚礼,却始终坚持。 因为她知道,稍有差池,不仅自己没命,连周总理都可能暴露。 闲聊时,周恩来问起她的感情状况。 范桂霞红着脸说:“有个谈了两年的男朋友,黄埔军校的,‘四一二’后失联了。” 周恩来拍拍她肩膀:“他若爱你,总会回来;若不来,也不值得。” 次年春天,男友果然辗转找到她,两人结为夫妻,继续在革命路上并肩。 在港的日子不过一个多月,却让范桂霞终身难忘。 周恩来病愈离开那天,握着她的手说:“坚持住,革命一定会胜利。” 她望着他背影消失在码头,把这段经历埋进心底。 回到内地,范桂霞与丈夫投身农运、妇救,辗转多地。 后来组织联系中断,两人回到男方老家教书,直到新中国成立。 她成了小学教师,教孩子们读书写字,从不说起那段“假扮妻子”的往事。 1953年,儿子调去政务院工作,她去北京探亲。 站在中南海门口,她鬼使神差地走进去:“同志,我想见周总理。” 当周恩来迎出来时,她的眼泪“刷”地流下来。 当天,邓颖超也来了,拉着她的手说:“当年总理总念叨你,说要谢你救命之恩。” 饭桌上,三人聊起香港的往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你当时怕不怕”“总理退烧后爱喝淡粥”的琐碎温情。 周恩来逝世后,范桂霞与邓颖超的联系从未断过。 1983年,邓颖超再见范桂霞,拉着她的手说:“总理临终前还说,当年多亏你照顾。” 两人合影留念,镜头里,两位老人的笑容比阳光还暖。 1994年,范桂霞在故乡平静离世,享年89岁。 她没留过什么豪言,没获过什么大奖,只是在1927年的夏天,用一碗碗温水、一次次测温、一场场“夫妻戏码”,为一个民族的未来,挡住了黑暗。 有人说,革命是英雄的事。 可范桂霞告诉我们,革命,是无数普通人把“我”变成“我们”,把“一时”熬成“一世”。 虽然,她没想过会自己的故事会被写入历史,但历史记得。 主要信源:(金台资讯——揭秘:女教师假扮妻子 掩护周恩来留港养病)

夏天䨮天
非常漂亮聪慧女人
小月先森
历史会铭记每一个为革命把“一时”熬成“一世”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