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郭沫若去世不久,妻子突然自缢身亡。原来,她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得知姐姐早就怀了丈夫的孩子,而自己竟然嫁给仇人,共同生活了40年。 于立群嫁给郭沫若时,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她出身书香门第,不仅容貌出众,还写得一手好字,和郭沫若在文学上也有不少共同话题。 婚后两人共同生活了 40 年,在外人看来是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于立群也一直以为自己嫁给了爱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与创作。 郭沫若去世后,于立群强忍悲痛,开始整理丈夫留下的手稿、书信和各类资料。她想把这些珍贵的遗物好好保存,也算是对丈夫的一种纪念。 就在整理一批旧书信时,几封没有署名的信件引起了她的注意。 信里的内容断断续续,却清晰地提到了一个让她心头一紧的名字 —— 于立忱。 于立忱是于立群的亲姐姐,比她年长几岁,早年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曾在报社工作,写过不少文章。 可在 1937 年,于立忱却突然在上海自杀身亡,当时对外说法是 “因病抑郁”,具体原因家人都不愿多提,于立群那时候年纪还小,对姐姐的去世始终存有疑惑,却一直没找到答案。 而这几封信,正是姐姐于立忱写给郭沫若的。 信里详细诉说了两人曾经的感情,还提到自己怀了郭沫若的孩子,可当时郭沫若已有家室,不仅没有承担责任,反而劝她打掉孩子。 信的最后,字里行间满是绝望,隐约透露出自己的自杀与这段感情的破灭、孩子的失去有关。 看到这些内容,于立群如遭雷击。 她猛地想起,自己当初认识郭沫若,正是通过姐姐于立忱。 那时候姐姐经常在她面前提起郭沫若,说他是个有才华、值得尊敬的人,后来姐姐去世,郭沫若对她格外照顾,一来二去,她便对这位 “前辈” 心生敬佩,最终走到了一起。 可现在看来,这一切更像是一场精心编织的骗局。 姐姐的死并非简单的 “因病抑郁”,而是被这段感情和孩子的失去彻底击垮;而自己敬佩、依赖,甚至相伴 40 年的丈夫,竟然是伤害姐姐最深的人。 她这 40 年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姐姐的痛苦之上,自己相当于 “嫁给了仇人”,还和他一起生活了这么久。 这个秘密像一把尖刀,彻底扎碎了于立群的精神防线。 她无法接受自己 40 年的婚姻竟是一场笑话,更无法面对姐姐曾经承受的痛苦。 那些天,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反复看着那些信件,过往的甜蜜与温馨,此刻都变成了讽刺。 最终,在巨大的精神折磨下,她选择了用自缢的方式结束生命,追随丈夫而去,也或许是想向姐姐忏悔。 于立群的死,让这段尘封的往事逐渐浮出水面。 有人惋惜她的刚烈,觉得她不该用这样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也有人感叹这段感情的复杂,觉得在那个年代,个人的命运往往被时代和情感裹挟,充满了身不由己。 直到现在,提起这段往事,仍让人唏嘘不已。于立群用 40 年经营的婚姻,却因一个迟来的秘密轰然倒塌,最终走向悲剧。这也让人们明白,有些秘密看似被时光掩埋,可一旦揭开,带来的冲击力足以摧毁一个人所有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