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不止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

此间一叙吖 2025-11-11 15:25:42

这下出名了!不止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期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 11月1日,中科院官宣了一件看似低调、实际分量极重的事,中国自己做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第一次顺利把钍转成了可用核燃料铀。 这不是简单的科学成果,而是意味着中国开启了一条全新的核能路线,简单讲,核电的资源、选址、安全和产业逻辑,都要被改写。 先说大家最容易理解的一点,传统核电站为什么都修在海边、江边?不是为了风景好,而是因为它们要大量用水降温,没有水就没法干。 所以内陆干旱地区甚至沙漠,根本没资格建核电,钍基熔盐堆改用了熔融的氟化盐当冷却剂,把“缺水不能建核电”这个门槛直接砍掉了。 于是,像甘肃这种本来“荒、干、远”的地方,摇身一变成了能源宝地,可以建核电站、建大型数据中心、甚至利用高温制氢,未来搞氢能产业,也不再受限于沿海地区。 换句话说,过去没人看的沙漠,未来可能是清洁能源的主力军,第二个大变化是,核电不再卡铀的脖子。 正常核电站用的是铀-235,稀、贵,还得从国外买,储量少得可怜,而钍在地里一抓一大把,中国探明储量就有28万吨,世界第二,仅这点就足够全国用几千年。 更关键的,钍本身不能直接发电,但熔盐堆能把钍-232“变身”成铀-233,这才是真正能发电的燃料。 这就像把废铁炼成精钢,不光能用,还特别划算,核废料量也一下砍到原来的千分之一,而且衰变时间更短,处理难度和成本都大幅下降,安全性自然更高。 第三,是最让外界关注的安全问题,以前大家对核电的印象就是:得层层围堵、出点问题就是大事故,而钍基熔盐堆的“安全逻辑”完全反着来,不靠外部系统,而靠物理规律自我保护。 如果温度异常升高,堆底专门设计的“安全塞子”会自动融掉,液态燃料顺着管道流到地下冷却罐里,直接凝固。 没有爆炸、没有泄漏,也不会像切尔诺贝利那样产生堆芯熔毁。你可以理解成:它天生“自带保险”。 因为安全性强,它还能接入电网当“稳定器”,风能、光伏有个大问题,发电靠天吃饭,忽高忽低。 熔盐堆能随时“补缺口”,把电网波动抹平,新能源并网不再需要疯狂建蓄电池,对整个能源体系来说,这意义非常大。 再看背后的布局,这不是一个实验室的突发动,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几十年投入,材料、设计、装备全是自己搞出来的,核心技术没有被卡脖子。 国家投了上百亿元,行业标准也由中国牵头制定79项,还和巴基斯坦、阿根廷谈合作,领先了美国和日本一步。 未来计划也不藏着掖着,2025年建第一批商用装置,2035年前搞出百兆瓦级示范电站,形成完整产业链和出口能力,当然,离真正商用还有路要走。 现在这个堆只有2兆瓦,属于“试验级”,未来要不断放大功率、验证运行稳定性,另外,燃料转换过程中产生的高辐射物质怎样运输、怎样储存,都需要更成熟的技术方案。 也就是说,迈出了第一步,但还有很多技术要磨,但这次突破意义很清晰:中国不是造了一台新核反应堆,而是开了一条能持续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新道路。 它让中国摆脱资源制约,让沙漠变能源基地,让核电更安全,也让新能源更稳定,这是一整套未来能源版图的基础框架,而不是一个孤立的科学实验。 甘肃那片沙漠里亮起的灯不是为了照明,而是告诉世界,中国给未来能源找到了新答案。

0 阅读:57
此间一叙吖

此间一叙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