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中国民营星河动力火箭发射失败!发射22次,失败两次,成功率约90%,美国马斯克是SpaceX呢? 2025年11月10日中午12点02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塔架旁,谷神星一号(遥十九)冲天而起,尾焰刺破高空,火箭飞行前三级一切正常,分离顺利。 但就在第四级飞行进入510秒后,突然异常关机,卫星没能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失败,现场归于沉寂,这是星河动力第22次发射中的第二次失利。 发射现场的沉默,不是失望的终点,而是一场技术归零的起点。 星河动力随即发布情况说明,确认火箭在末段飞行中异常关机,导致任务未完成,公司向客户和公众致歉,并强调将全面启动“归零”程序。 所谓“归零”,是中国航天界独有的做法,从设计、制造、测试到发射,全链条溯源,不放过任何一个螺丝钉的疑点,直到问题被彻底解决。 而这已经不是谷神星一号第一次“栽跟头”,2023年9月21日的谷神星一号(遥十一)发射中,火箭升空67.5秒后突然失稳,最终任务失败。 那次事故的调查结果显示,是一级发动机喷管扩张段烧蚀异常造成的,螺钉孔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碳布层出现了内部缺陷,导致发动机关键部件提前出了岔子。 虽然两次失利令人遗憾,但在22次发射中保持约90%的成功率,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并不算差,尤其考虑到星河动力成立才不过七年,能走到今天,已属不易。 星河动力于2018年成立,是中国民营航天领域的中坚力量。旗下“谷神星”系列固体火箭和正在研制的“智神星”系列液体火箭,分别承担了轻小型和中大型发射任务。 截至今年9月中旬,谷神星一号已经发射21次,成功率在业内名列前茅,这些发射累计为27家商业客户送入了85颗卫星。 作为中国发射次数最多的民营商业火箭公司,星河动力不仅技术积淀逐步丰富,资本市场也对其信心十足。 2024年公司估值达到150亿元,2025年9月底完成24亿元的D轮融资,创下国内民营航天融资最高纪录。 不过,当把镜头拉远,看向太平洋彼岸的SpaceX,差距依然显现,截至2025年7月底,SpaceX已完成535次火箭发射,523次成功,成功率约为97.76%。 其中甚至一度达成连续335次发射完全成功的记录,眼下也保持着156次连续成功的成绩。 2024年SpaceX全年发射138次,2025年到10月底就已追平,全年目标是170次,平均每两天就要发射一次。 最常用的猎鹰9号就完成了132次发射,完全复用率接近100%,星舰系列虽然还在测试阶段,但其4次发射也都完成了既定目标,展示出强大的工程执行力。 值得说明的是,SpaceX的光环背后也曾跌跌撞撞,猎鹰1号前三次发射全部失败,猎鹰9号也经历过4次坠毁事故。 星舰项目前十次试飞里,几乎每一次都伴随着爆炸或者系统故障,从失败中起身,是马斯克的常态。 星河动力的今天,其实正处于SpaceX过去的阶段,技术积累、资金实力、管理体系的厚度,确实还差一截。 SpaceX从2002年起步,比星河动力早了整整16年,这16年里他们先一步掌握了火箭回收技术,把每次发射成本压下去,让商业航天变得不再昂贵。 但中国民营航天的追赶速度也不可忽视,星河动力的发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6年底,说明市场对其能力依然有信心。 更重要的是“智神星一号”液体运载火箭的开发,正在迈入SpaceX擅长的领域,可重复使用。 这款火箭采用煤油+液氧燃料,搭载自主研发的针栓式发动机,设计上追求推力调节灵活、燃烧稳定、结构简单、成本可控。 目标是实现30次重复使用,这将极大降低发射费用,提升商业效率。 中国民营航天产业也正形成“南箭北星”的格局,南有制造能力扎实的“箭”类企业,北有卫星系统和运营支撑的“星”类公司。 星河动力作为“箭”中的佼佼者,在市场、技术、资本三方面都具备较强动能。 当然,SpaceX的节奏更快,170次发射的年目标几乎让地面发射变成了“流水线生产”。 对比之下,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的压力不言而喻,但真正的竞争,不是今天的差距,而是未来能不能缩小差距,甚至完成技术跨越。 航天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火箭不是一次性成果,而是万次试验的积淀,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下一次更接近成功,SpaceX用了20年才走到今天,星河动力才走了七年,时间还在中国这边。 发射失败固然令人惋惜,但如果这一次“归零”能换来下一次更稳健的飞行,那就值了,谁说民营航天不能有自己的SpaceX?只要方向对了,一步步走,总能追上去。 信息来源: 《星河动力航天运载火箭发射失败,此前因螺钉孔加工不当导致任务失利》——界面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