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菲律宾遭遇台风,各国却反应平平?   因为11月的台风海鸥造成的灾害过于严重

红日观全局 2025-11-10 17:46:10

这次菲律宾遭遇台风,各国却反应平平?   因为11月的台风海鸥造成的灾害过于严重,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但是竟然没有一个国家向菲律宾伸出援手,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11月的菲律宾,原本应该是台风季节收尾的日子,结果却迎来了罕见的“双台风夹击”。   11月4日凌晨,台风“海鸥”席卷莱特岛,以每小时165公里的强风穿过中部地区,大量房屋被掀翻,街道变成了泥潭。   可怕的不止是风,还有随之而来的山体滑坡和洪水,等到统计数据出来时,全国至少224人死亡、109人失踪,近200万人受灾。   50万间房屋毁于一旦,农业和基础设施损失超过4000万比索,更糟糕的是电力和通信系统大面积瘫痪,甚至连首都马尼拉都断了电。   刚刚遭受“海鸥”重创,11月9日,风速高达230公里每小时的“凤凰”又扑了过来。   菲律宾政府火速宣布全国进入60天紧急状态,91万人被紧急转移,但这场灾难不仅仅是自然的打击,更是一场治理能力的“实战演练”。   马科斯总统调动国防力量救灾,同时下令物价管控和物资征用,但现实却不如纸面上那般顺利,大量灾区物资迟迟未到,有些地方的救援队甚至三天后才姗姗来迟。   分发过程混乱不堪,甚至传出地方官员私扣救援物资的丑闻。灾民在泥泞中等待,而物资却在仓库中堆积。   许多人疑问:菲律宾不是有庞大的国防预算吗?答案是有,只不过这笔预算似乎没花在刀刃上。   2025年,菲律宾国防开支同比暴涨20%,达到3151亿比索,反观防灾预算则被持续压缩,宿务省的260亿比索防洪项目在这次灾害中毫无招架之力,全线崩盘。   审计还发现,5450亿比索的防洪资金中竟然存在大量“幽灵工程”。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菲律宾政府其实是期待国际援助的。但现实却异常冷清。美国只通过联合国渠道象征性地提供了25万美元。   欧盟27国合起来也不过150万美元,日本虽承诺500万美元,但迟迟未能到位,原因是物流不畅和繁琐的审批流程。   马来西亚送来了一些帐篷和药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提供了500万美元的儿童专项援助。   这和2013年“海燕”台风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当年,中国仅用24小时就提供了200万美元和1万吨大米,并派出医疗队。   如今中国只是发布了安全提醒,称“将评估需求”,并未宣布任何直接援助。这也引起了不少菲律宾民众的议论。   为什么这次国际社会集体“冷处理”?答案也不复杂。   首先是政治立场。过去几年,菲律宾在外交上明显向美国靠拢,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频繁与中方发生摩擦。   据《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统计,2025年菲律宾与美国已举行超230次联合军演。   7月后,菲律宾还扩大了与美军的联合巡逻范围,直接触碰到区域敏感神经。中国自此暂停了与菲律宾的灾害援助合作。   其次是信任问题,欧盟早在2024年就因腐败问题冻结了对菲律宾的1.2亿欧元援助,世界银行随后也把菲律宾移出“优先援助国”名单。   日本外务省甚至在本次援助前特别强调,需要加派人手监督援助物资的使用,预计监督成本将额外增加30%,美国方面也有类似担忧,担心物资被挪作他用。   内部治理混乱也让国际社会望而却步,马科斯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互相推诿责任,谁都不愿背锅。   地方政府抱怨中央不给资源,中央又指责地方执行不力,灾民成了夹在中间的“球”,被踢来踢去。   灾情之外,菲律宾民众的情绪也在变化。许多人对所谓的“盟友”感到失望。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美国、日本等国援助力度的批评。   菲律宾《马尼拉时报》刊文指出:“当你选择站队时,就要承受代价,真正的朋友,不是在合影时笑得多灿烂,而是在你最脆弱时有没有伸手。”   东盟内部也没有太大动静。除了新加坡和印尼象征性提供一些支援外,大多数国家保持沉默,菲律宾号召“东盟互帮互助”的呼吁,没有激起太多回应。   外交上四面楚歌,灾区还在泥水中挣扎,这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菲律宾的对外策略是否已经失衡。   如今,全国已有56万人住在临时安置点,食品、药品紧缺,卫生条件恶劣,登革热疫情也在蔓延。   许多灾民甚至开始自己组织互助小组,靠社区力量维持基本生活秩序,相比之下,政府的存在感反而变得模糊。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次自然灾害引发的人道危机,但从深层来看,这场灾难暴露的是一个国家在地缘政治博弈中失去了平衡。   没有国家愿意在灾难面前袖手旁观,但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把援助送进一个“黑洞”,这不是国际社会的冷漠,而是菲律宾自己把朋友推远了。   信息来源: 《中国驻菲使馆提醒在菲中国公民注意防范台风暴雨等灾害》——光明网

0 阅读:87

猜你喜欢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