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军热衷于大量装备车载高射机枪,而非火力更强劲的加特林转管机枪?就连中东与非

墨韵兰亭 2025-11-10 17:15:20

为何我军热衷于大量装备车载高射机枪,而非火力更强劲的加特林转管机枪?就连中东与非洲小国都在采购我国的加特林机枪,而国内却仍在使用88式12.7毫米车载高平两用机枪与89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其实这压根不是技术不行,关键是咱军队挑装备,“实用”比啥都重要。先说明白,咱不是造不出好用的加特林。重庆建设工业搞出来的CS/LM12型7.62毫米转管机枪,参考了美国M134的成熟技术,还加了电子火控系统,能显示射速、剩多少子弹,连北约的弹药都能用上。   保利集团一拿到国际市场上推,中东、非洲的客户立马抢着要。这些国家买加特林,图的就是“火力糊脸”,他们面对的大多是没防护的武装人员,或者低空慢速的小目标,不用精准打击,只要把子弹泼出去形成弹幕就行,加特林每分钟几千发的射速刚好对得上这个需求。   可咱解放军的战场需求,跟他们完全是两码事。咱们的车载高射机枪,是给合成旅、装甲部队配的“多面手”,既要打低空突袭的直升机、无人机,又得兼顾平射压制敌人的火力点,还得能打轻装甲目标。   就说89式重机枪,全重才26公斤,是世界上最轻的12.7毫米重机枪,随便往猛士车、装甲车副驾一装,不占地方还不影响车子机动。它用的12.7毫米穿爆燃弹,打直升机旋翼、轻型装甲车跟撕纸似的,有效射程能到1500米,比CS/LM12的800米远多了,对付中低空目标心里更有底。   加特林看着猛,短板在咱这儿能被无限放大。首先是太费弹药,CS/LM12打一分钟就得造出去上千发7.62毫米子弹,而89式用50发弹链点几下,就能完成一次压制任务。现代战争拼的是后勤,装甲部队带的子弹就那么多,加特林这种“火力狂欢”撑不了半小时,真到关键时候反而掉链子。   其次是威力不够,7.62毫米子弹打不动有强化防护的武装直升机;要是换大口径的加特林,重量和体积又会暴增,普通装甲车根本装不下。咱海军军舰上的1130近防炮就是加特林原理,但那得靠军舰的电力和供弹系统撑着,放车上根本玩不转。   更关键的是,咱解放军有完整的防空体系兜底。车载高射机枪只是“最后一道防线”,往上有红旗-17A近程防空导弹打低空目标,再往上还有预警机、战斗机构建的防空网。加特林靠弹幕拦截,在专业防空导弹面前效率太低,与其花力气装这个,不如把经费用来升级导弹和火控系统。反观中东国家,没这么完整的防空体系,加特林这种简单粗暴的装备,反而成了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至于那种“先出口再考虑自家列装”的思路,本质是摸准了不同市场的需求。出口武器得有突出卖点,加特林的高射速就是最好的广告;可咱解放军挑装备,讲究的是“跟整个作战体系合不合拍”,不是单件武器够猛就行。   就像88式车载高射机枪,能和装甲车的火控系统联动,夜里用微光瞄准镜也能精准锁目标,这些能打胜仗的设计,比单纯射速快有用多了。   说到底,武器装备没有绝对的“谁更先进”,只有“谁更合适用”。中东用加特林是没办法的办法,咱解放军坚持用车载高射机枪,是基于自身战术体系的最优解。那些喊着“加特林更厉害”的,多半没搞懂,军队买装备,从来不是看酷不酷、炫不炫,而是看能不能在战场上稳赢。  

0 阅读:0
墨韵兰亭

墨韵兰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