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的公知需要一次肃清?说个扎心的,北大教授焦国标在2015年曾扬言说愿

经略简料 2025-11-10 12:20:03

为什么说中国的公知需要一次肃清?说个扎心的,北大教授焦国标在2015年曾扬言说愿意为美国战死,可他却可以在2022年正常退休。 如今在咱们的舆论场里,有件事变得格外耐人寻味。 那些曾经被捧上神坛、被当成“社会良心”的“公知”们,怎么一夜之间就成了大家嘴里“吃里扒外”的代名词?甚至很多人喊着“必须肃清”他们。 这背后不是什么突发事件,而是一场信任的大崩盘,是一条条底线被这群人中的代表,一步步踩穿了。 裂痕的开始,说白了,就是心不在一起了。 前北大教授焦國標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2003年伊拉克战争那会儿,他写了首叫《致美國兵》的诗,里面那句“来生我只愿当一名美国兵”,直接把人看傻了。 这不是什么学术探讨,这就是赤裸裸地选边站队,把自己的价值偏好,摆在了最基本的民族感情和国家立场前面。 后来他还说“愿意为美国战死”,这就更彻底了。 公众一下子就警觉起来,原来这些文化精英,心里的那杆秤,跟咱老百姓的压根不是一个刻度。 这第一道思想防线,就这么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光是心不在一起还不够,更让人寒心的是他们的言行不一,玩双重标准。 柴靜,这位曾经的“公知女神”,靠一部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封神,那句“穹顶下没有幸存者”喊得是山响。 可大家一扒才发现,这位环保斗士,早就跑到美国生孩子,女儿是美国籍,自己也住着洛杉矶的大别墅。 这样干脆利落的应对,简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击碎了不实的侥幸心理。 再加上她的片子是美国福特基金会赞助的,这个基金会什么背景,懂的都懂。 这下,她那些忧国忧民的形象,在很多人眼里就成了一场精心计算的表演。 大家信的是她的真诚,结果发现是门生意,这第二道“诚信防线”,也就塌了。 说到底,根源还是骨子里的文化不自信,连带着把自身的身份也放低了姿态,透着明显的矮化意味。 蒋方舟,曾以“天才少女”之姿崭露头角,后毕业于清华大学。 她头顶诸多耀眼光环,这般履历,不可谓不耀眼吧?她拿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赞助,去日本住了一年,回来写了本《东京一年》。书里,日本成了秩序井然的乌托邦,美得不像话。 可奇怪的是,她对日本慰安妇这种历史罪行一声不吭,回头却对国内的古城改造冷嘲热讽。 这种拿了人家的钱,就拼命给人家唱赞歌,顺带着踩自己一脚的行为,被看作是一种精神上的投靠和自我矮化。 作为被寄予厚望的知识分子,最该有的风骨与气节,难道就这么轻易丢掉了?民族的文化自尊呢?这第三道“文化防线”,守不住了。 最致命的一击,是直接向我们的民族记忆和历史共识开火。 上海交大的历史教授曹树基,在2020年,打着什么“严谨治学”的旗号,公开质疑侵华日军细菌战的历史。 开什么玩笑?731部队的罪行,那是铁证如山,是刻在我们骨头里的伤疤。 他一个搞历史的,干出这种事,简直就是给侵略者洗地,往受害者后代的伤口上撒盐。这是在动摇国家的根基,是彻底的背叛。 这最后一道,也是最核心的“历史防线”,被硬生生凿穿了。 所以你看,从感情跑偏,到诚信破产,再到文化投靠,最后到篡改历史,这信任就是这么一步步被消耗光的。 当信任归零,剩下的自然就是愤怒和清算。 尽管焦国标曾被北京大学解聘,然而时至2022年,他仍得以于北京顺遂地开启退休之程,在安稳闲适的氛围中告别职场纷扰。 这个结局,让很多人觉得,背叛的代价实在太小了。 正因如此,要求对这类不当言行及相关人员进行 “肃清” 的公众呼声,正变得越来越强烈。 这背后不是单纯的泄愤,而是一种渴望:我们必须重建规则,必须建立一个让背信弃义者付出沉重代价的体系,不然,这个社会的信任基石,早晚会被蛀空。 信源:搜狐网——焦国标

0 阅读:63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