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菲律宾正式宣布——11月9日,菲律宾国家减灾委传来揪心消息,台风“海鸥”已造成224人死亡、109人失踪,超330万民众受灾,全国128处遭洪水侵袭,7万多座房屋和157处公共设施受损,多地停课停工一片狼藉。 这场灾难不是突然降临的。11月4日凌晨,“海鸥”率先在南莱特省西拉戈镇登陆,带着每小时150公里的持续风力和205公里的瞬时狂风,一路向西横扫米沙鄢群岛,先后在宿务省、西内格罗斯省再次登陆。中部地区24小时降雨量就超过了一个月均值,洪水瞬间淹没街道,低矮房屋被连根拔起,汽车像落叶一样被冲得四处散落。 宿务省成了最惨的重灾区,139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79人失踪,不少居民被逼到屋顶等待救援。有幸存者回忆,洪水涨得太快,来不及收拾任何东西,只能抱着孩子往高处跑,回头就看见自家房子被洪水吞没。更让人揪心的是,一架执行救灾任务的军用直升机在南阿古桑省坠毁,6名救援人员当场遇难,原本的救援行动又添了新的伤痛。 马科斯总统在11月6日紧急宣布全国进入灾难状态,50多万危险区域民众被紧急撤离。政府调拨了3万吨大米和大量饮用水、药品,救援队伍带着冲锋舟、挖掘机24小时搜救,但受损的道路和中断的通信,让偏远地区的救援举步维艰。截至9日,还有大量失踪人员没找到,临时安置点里,上千人挤在狭小空间,饮用水和卫生设施都很短缺,灾后防疫压力陡增。 更糟的是,“海鸥”的创伤还没愈合,超强台风“凤凰”又在9日登陆菲律宾中部。这个中心风力达16级、风速最高230公里/小时的“狠角色”,覆盖了菲律宾三分之二的地区,91万民众再次紧急疏散。索索贡市的民众逃到教堂避难,结果教堂也被洪水围了,水位淹到入口一半高度,绝望感扑面而来。 危难时刻,国际社会的援手及时抵达。中国第一时间送来价值2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帐篷、食品、药品等物资精准对接重灾区。在菲华人华侨也没闲着,华商联总会筹集1200万比索赈灾基金,华人志愿者和当地民众一起清理道路、分发物资,连“老干妈”这样的细节都考虑到,让受灾同胞感受到温暖。联合国、韩国、日本等也纷纷伸出援手,提供资金和救援物资。 但这场双重台风,也暴露了菲律宾长期存在的防灾短板。全国四成公路桥梁扛不住强风,防灾基建预算执行率只有62%,偏远村落的预警广播覆盖率不足65%。森林覆盖率逐年下降,雨水滞留能力变弱,让洪涝和山体滑坡更容易发生。基层政府承担着95%的灾害应对责任,却只分到5%的专项基金,面对超强台风,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 菲律宾每年平均要遭遇20场左右的台风或热带风暴,本应在防灾减灾上多下功夫。可现实是,灾后重建资金常有挪用,抗灾工程跟不上,陷入“重建—再毁坏”的恶性循环。这次双重台风的打击,或许能倒逼当地重视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提升防灾能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