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用中文演讲!”1970年,我国物理学家丁肇中icon在获诺贝尔奖icon后,想用中文演讲,美国icon却坚决不同意,后来怎样了? 1976年,那一年,中国的科学界正经历着动荡与重建,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个名叫丁肇中的华裔物理学家,却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在国际科学舞台上掀起了波澜。 先澄清一个时间细节,丁肇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在1976年,并非1970年。他凭借发现J粒子的重大突破,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第三位获诺奖的华裔科学家。当组委会通知他准备获奖演讲时,丁肇中明确提出:“我要用中文发表部分演讲。”这个决定,瞬间引发了轩然大波。 当时的美国官方和诺奖组委会给出的理由很“冠冕堂皇”:“诺贝尔演讲从未使用过中文,中文不是国际通用学术语言,会影响交流效果。”但明眼人都清楚,这背后藏着对中国的偏见和傲慢。彼时中美尚未正式建交(1979年建交),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仍停留在刻板印象中,他们无法接受一个华裔科学家在如此重要的国际舞台上,用中文传递声音。 丁肇中没有退让。他出生在美国,却始终以华裔身份为荣,从小就跟着父母学习中文,深知母语对一个民族的意义。他直接回怼组委会:“我是华裔,中文是我的母语。我获奖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全体华裔的骄傲,用中文演讲是对祖国和民族的致敬,这件事没有商量的余地。” 这场僵持持续了好几天。组委会甚至以“取消演讲资格”相威胁,丁肇中却寸步不让,他表示:“如果不能用中文,我可以放弃演讲环节,但绝不会放弃使用母语的权利。”最终,组委会妥协了。1976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奖颁奖典礼上,丁肇中站在台上,先用流利的中文开篇:“我很高兴能有机会用中文向大家表达我的感谢……” 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些旅居欧洲的华人华侨,不少人热泪盈眶。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还很有限,一个华裔科学家能顶着压力,让中文首次出现在诺奖演讲台,这本身就是一种突破。丁肇中用中文简述了自己的科研历程和对祖国的牵挂,随后才切换到英语继续演讲,全程从容坚定。 这件事远不止“用什么语言演讲”那么简单。它背后是一个民族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尊严的缩影。丁肇中后来在采访中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之所以坚持用中文,就是想告诉全世界,中国人在科学领域一样能做出顶尖成就,中文也能成为传递科学力量的语言。” 当时国内的科学界,得知这个消息后备受鼓舞。无数科研工作者在动荡后重新拿起仪器,丁肇中的坚持让他们看到了: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面对多少阻力,民族的尊严和文化的自信,永远不能放弃。 如今,中文早已成为国际学术交流中的重要语言,越来越多的华裔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用中文发声。但回望1976年那个冬天,丁肇中的那句中文演讲,依然掷地有声。它提醒我们,尊严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争来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