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核心智囊苏起、上海知名涉台学者王海良、新加坡《联合早报》最近都研判,两岸统一时间到了!这样的研判,解释了为何特朗普会改变看法,不再自信称在他任内北京不会攻台,而变为以请求的口吻“希望北京别这么做。” 苏起这位见证过两岸关系起伏的资深政治人物,将台湾面临的困境拆解为“人不如人、力不如人、理不如人、势不如人”四大维度。 数据显示,2025年解放军海军总吨位已达美国海军的65%,而台军主力舰艇平均服役年限超过30年;大陆对台经济依存度从2000年的40%降至2025年的不足8%,反观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比仍高达42%。 更致命的是民意裂变——台湾20-35岁青年中,仅12%愿意为“台独”参战,而大陆“惠台政策”已覆盖台湾85%的中小企业。 “赖清德们其实在玩一场危险游戏。”上海学者王海良指出,当台军“不对称战力”建设沦为采购美国二手装备的代名词,当台湾半导体产业被强制迁移至亚利桑那州,所谓的“防御能力”早已成为镜花水月。 这种实力悬殊,在兰德公司报告中被直白描述为“台海冲突中美国介入的代价将超过二战后任何军事行动”。 特朗普态度的180度大转弯,暴露出美国对台政策的深层危机。2025年10月,这位前总统在澳大利亚总理访美期间突然宣布“明年访华”,并改口称“希望北京别武统”,与其2024年竞选时“24小时内结束台海冲突”的豪言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转变背后,是美国国内愈演愈烈的“厌战情绪”——民调显示67%美国人反对为台湾参战,而五角大楼最新兵推显示,介入台海将导致美国GDP三年内萎缩12%。 更令华盛顿焦虑的是中国构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2025年解放军在福建平潭部署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已将台海制空权牢牢锁定;而南海岛礁上部署的鹰击-21反舰导弹,则让美国航母战斗群不得不退至第二岛链之外。 这种军事威慑,在兰德公司报告中被量化评估:“美国每增加一艘航母介入,将导致台海冲突升级概率提升37%。” 美军方智库提出的“三不原则”——不支持台独、不寻求两岸分离、不反对和平统一,看似是妥协,实则是精明的战略算计。报告核心逻辑清晰:通过政治表态降低大陆“武统”紧迫感,同时利用“渐进式统一”框架将台湾问题冻结在“不统不独”状态。 这种策略在兰德公司的兵棋推演中已被验证——当美国明确表态“不介入”时,大陆采取军事行动的概率将从68%降至42%。 但这种算计正遭遇现实挑战。2025年10月25日,央视在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发布《澎湖海战》电影预告片,这部重现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历史场景的影片,被解读为大陆对“历史正统性”的强势宣示。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陆“十五五”规划已将“打击台独分裂势力”写入核心条款,而“渐进式统一”框架下的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继续扩大,台湾农产品对大陆出口额同比激增25%——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正在重塑台湾社会的认知基础。 面对汹涌而来的统一大势,赖清德当局的选择令人费解,其将台军预算提升至GDP的3%(约合240亿美元),采购美国“鱼叉”反舰导弹和“爱国者”防空系统,又拒绝大陆提出的“九二共识”,甚至抛出“两岸互不隶属”的“新两国论”。这种矛盾姿态,在兰德公司报告中被尖锐批评为“将台湾推向危险边缘”。 数据揭示着残酷现实:台湾2025年军费开支相当于大陆的1/15,而其最先进的F-16V战机,在解放军歼-20隐身战机面前生存概率不足30%。 更讽刺的是,台湾引以为傲的“不对称战力”——布雷艇和无人艇,其关键零部件70%依赖大陆供应链。这种“以卵击石”的军事冒险,在苏起看来不过是“拖延统一时间的政治表演”。 当多方研判形成共振,当美国政策开始转向,当大陆实力持续碾压,台海局势正进入关键临界点。赖清德们是继续在“台独”迷梦中狂奔,还是认清大势坐上谈判桌? 这个选择,不仅关乎2300万台湾同胞的福祉,更将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那么您认为,民进党当局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