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华盛顿 10 月 30 日电 美国总统特朗普称,美国将对华关税将维持在 47% 的水平。 2025年4月当时,特朗普政府以“对等关税”为由,对华加征税率在两周内三次飙升:4月8日从34%跳至84%,10日再升至145%,15日甚至达到245%的峰值。 中国随即展开反制,将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关税从34%逐步提高至125%。这场“数字对攻”导致全球供应链陷入混乱,美国港口堆积的集装箱中,近三成是因关税暴涨而滞留的中国商品。 转折点出现在4月22日。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突然改口,称“145%的关税太高,将大幅下调但不会归零”。这一表态与三天前其首席贸易顾问纳瓦罗“按特朗普节奏推进谈判”的强硬言论形成鲜明对比。 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农业州因中国暂停采购大豆而爆发的游行,以及华尔街因贸易战预期导致的道琼斯指数单日暴跌800点,是迫使白宫调整策略的关键因素。 维持47%关税的决策,实则是特朗普政府在多重压力下的平衡之举。经济层面,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模型显示,若关税持续高于40%,美国消费者每年将多支付120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成本,低收入家庭负担尤为沉重。 但完全取消关税又可能引发国内保护主义势力的反弹——美国钢铁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美国本土钢铁产量因关税保护增长12%,相关行业雇佣人数同比增加8%。 政治算计同样明显。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农业带和制造业带的选情成为焦点。爱荷华州大豆种植户协会的调查显示,63%的农户认为“47%的关税是可接受的妥协”,这一数字在俄亥俄州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中则达到71%。特朗普团队显然希望通过“有限度让步”巩固核心选民基础。 更隐秘的博弈在于地缘战略。白宫在宣布关税政策的同时,正推动建立“对外税务局”,试图将关税征收权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剥离。 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为未来对盟友国家(如欧盟、日本)实施差异化关税铺路。正如《华尔街日报》评论所言:“47%不是终点,而是美国重构全球贸易规则的起点。” 面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复,全球市场逐渐从最初的恐慌转向理性应对。东盟国家2025年一季度对华出口同比增长23%,其中越南、马来西亚等国通过“中国+1”战略,将原本直接输美的产品经本地加工后出口,巧妙规避部分关税。 欧盟则启动了“贸易防御工具箱”,对来自美国的农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导致爱荷华州玉米对欧出口量暴跌40%。 在中国方面,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明确表示“若美方继续加征,中方将不予跟进反制”,但同时加速推进RCEP框架下的区域供应链整合。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突破1.2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8%,较2024年同期提升3个百分点。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布局,正在削弱美国关税政策的实际效力。 当关税税率从245%回落至47%,表面看是冲突的缓和,实则暴露了美国贸易政策的深层困境——既无法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让步,又难以承受完全脱钩的经济代价。 正如美联储理事沃勒警告的那样:“若关税维持现状,2026年一季度美国失业率可能突破5%,这将是政治上的不可承受之重。” 这场持续数年的关税拉锯战,最终会走向谈判桌还是更激烈的对抗?47%的数字背后,是经济规律的不可逆,还是政治博弈的暂时妥协? 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这场没有赢家的贸易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