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柱当面问:和平不谈统一,那和平给谁看? 郑丽文低头不接话,台下掌声稀稀拉拉

巷尾小酒馆 2025-11-08 17:05:01

洪秀柱当面问:和平不谈统一,那和平给谁看? 郑丽文低头不接话,台下掌声稀稀拉拉。   洪秀柱的发文像一把尖刀,直接刺穿了台湾某些政治人物精心维护的“和平假象”。它撕开了蓝营内部长期回避的终极命题:两岸和平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是维持现状的权宜之计,还是迈向统一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带着父辈遗愿踏遍故土,到中年台胞循着族谱碎片追溯根源,再到年轻一代借由数字技术接续寻亲,无数台胞跨越浅浅海峡,在大陆的街巷村落里寻找 “我从哪里来” 的答案。   他们的行囊里装着泛黄的照片、残缺的族谱,心里揣着祖辈未了的心愿,每一次叩门、每一回比对,都是对 “两岸一家亲” 最鲜活的注解,而这些散落的寻亲故事,最终都汇成了同一条奔流不息的血脉长河。   80岁的台胞张栗栗、张晓云姐妹的寻亲路,走了整整五十八年。她们的父亲张自鸣年少时赴台经商,终其一生未能重返贵州三穗县的故土,1966年抱憾离世前,反复嘱托女儿一定要找到大陆的叔叔张自宏一家。   姐妹俩遵从遗愿多次赴黔寻亲,却因时间久远、信息匮乏屡屡碰壁。直到2024年3月,她们通过贵州省台胞服务咨询热线倾诉心愿,三穗县台办立即根据张氏族谱仅存的线索多方协调,最终找到了张自宏的孙子张应成一家。   当姐妹俩在锣鼓声中踏上父亲魂牵梦萦的土地,与亲人相拥而泣时,所有等待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张栗栗感慨:“这里是我们的根,血脉永远紧紧相连。”   2025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两场“意外”的团圆更显亲情奇妙。59岁的台胞时文媛本是来河南新郑祭拜人文始祖,随口向省台办工作人员提及想寻父亲老家的亲人,没想到市县台办联动发力,仅用20余分钟就锁定了她的堂弟时祥宏、时祥奇。   从未谋面的亲人仓促相聚,时文媛直言“像做梦一样”,30余年的心愿竟在拜祖时得偿。同一天,台胞姚海云深夜求助想在返台前找到信阳亲人,信阳市台办联合派出所连夜排查户籍、走访属地,半天内就帮她联系上母亲的侄儿,电话里的温情瞬间慰藉了多年的牵挂。   台湾农业专家陈康焕博士的寻根之旅,则见证了两岸宗亲的代代相传。他为完成父亲遗愿寻找潮州饶平的祖祠,广东省市县三级台务部门接力行动,最终在饶洋镇岗下村找到了陈氏祠堂。   早在1992年,两岸陈氏宗亲就曾合力重建这座祠堂,台湾宗亲不仅捐款,还提供设计与施工技术支持。当陈康焕在宗亲陪伴下祭拜祖先、对接族谱时,内心的归属感油然而生,他直言“以后一定会多回来走走”。   而台湾老兵朱显明的后人朱春婷,靠一条短视频圆了两代人的梦。朱显明1949年赴台,去世十余年后,女儿朱春婷通过视频透露父亲原是四川邻水谭家孩子、后过继到朱家的线索。   广安市台办立刻联合姓氏文化研究会组建专班,翻阅历史档案、走访乡贤,最终找到父亲的继女王利云和表哥包清明。视频相认时,朱春婷哽咽着说:“要带孩子回来,让他们知道根在邻水。”   这些案例虽跨越贵州、河南、广东、四川等不同地域,寻亲方式从热线求助到拜祖偶遇、短视频寻人各异,但都有着共同的底色:台胞对根的执念、两岸部门的暖心助力,以及血脉亲情的不可阻隔。每一次跨越海峡的相拥,都是对“两岸一家亲”最生动的诠释。  

0 阅读:0
巷尾小酒馆

巷尾小酒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