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没想到,基辛格曾经预言称:俄乌最先耗干的不是俄乌美,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

玉尘飞啊 2025-11-08 05:40:03

我是没想到,基辛格曾经预言称:俄乌最先耗干的不是俄乌美,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 这位历经风雨的战略家,一眼看穿了英国的尴尬处境:脱欧后没了欧盟当缓冲,却还想硬撑大国架子。 消耗战拼的从来都是家底,俄罗斯有亚洲能源市场托底,美国靠卖军火和能源赚得盆满钵满。英国却两头不沾,既没了往日的霸权红利,又丢了欧洲盟友的协同支持,硬扛援助压力实在吃力。 作为中等体量国家,英国的经济规模比不上德国、法国,可援乌的投入占比却一点不含糊。脱欧留下的经济后遗症还没治好,又叠加战争消耗,本就脆弱的经济根本经不起持续失血。 当初基辛格说这话时,不少人觉得是危言耸听,可现在看,现实正在一步步印证这个预判。截至2024年,英国对乌累计承诺援助快到127亿英镑,光军事援助就占了六成以上。这笔钱相当于英国教育预算的三分之一,而这还只是不断追加的援助清单里的一部分。 2024年英国的公共债务已经超过GDP的100%,光债务利息就花了1112亿英镑。可GDP增速才1.1%,在G7国家里垫底,财政账本早就捉襟见肘。 更明显的变化是援助方式,2022年刚开始还都是无偿送导弹、无人机,到2024年已经变成带利息的贷款。 英国财政部的数据很直白,每给乌克兰送1亿英镑军援,国内医疗、教育就得削减0.8亿英镑开支。 现在英国医院的候诊时间延长了40%,学校的设备更新也彻底停了,民生领域的投入被大幅挤压。 其实这不是英国第一次因对外援助拖垮自己,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时就有过教训。 当时英国三个月内对以色列的援助占了GDP的2.1%,直接导致通胀飙到9.2%,制造业失业率猛增3个百分点。最后没办法,只能提前终止援助,而现在的场景和当年太像了。 2025年英国的CPI还维持在5.2%的高位,对俄制裁让能源价格涨了40%。普通家庭一年的电费得多花200英镑,制造业失业率也涨到了4.8%,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更糟的是,脱欧让英国没了欧盟的风险共担机制,德国虽然承诺292亿美元援乌,却能通过欧盟框架分摊成本。 而英国得单枪匹马扛着,光初始援助就有37亿英镑,相当于德国的1.5倍,孤立无援的代价格外沉重。 民生领域的惨状最直观,2024年食品价格涨了12%,冬季取暖费直接翻了三倍。伦敦街头多次爆发“先顾民生”的抗议活动,甚至出现了零星的“零元购”事件,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 反观俄美两国,处境和英国形成了鲜明对比。俄罗斯虽然遭了制裁,却靠对亚洲出口能源,2024年赚了1000亿美元,军工产能也比战前增长60%。 最后GDP不仅没跌,还增长了3.6%,硬生生靠资源韧性扛住了压力。 美国更是最大赢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因为对乌售武,营收涨了30%。对欧洲的液化天然气出口翻了一倍,用最小的成本就达到了削弱俄罗斯、绑定欧洲的目的。 唯独英国落得两头不讨好,对乌援助没换来战场突破,反而让国内民怨沸腾。民调显示,58%的英国人觉得援乌太过度了,工党已经明确表态,要是上台就会重审援助规模。 在国际上,英国也没占到便宜,既没靠“急先锋”的角色从美国那拿到实质好处。又因为脱欧被欧盟疏远,彻底陷入了战略孤立,基辛格说的“时间站在资源韧性强的一方”,现在听着格外真切。 俄乌冲突本质就是一场国家战略和经济家底的匹配测试,显然英国没及格。基辛格的预言之所以准,是因为他看透了英国“虚火式援乌”的本质。 脱欧后国力已经下滑,却还想靠对外输血维持大国光环,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操作,注定会被战争消耗反噬。 127亿英镑的援助根本不是什么道义勋章,而是压垮民生的稻草。当医院因为缺钱关闭急诊通道,当学校因为预算不够停开实践课程,当普通家庭为了燃气账单精打细算时。 所谓的“国际责任”早就变了味,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其实英国的困境给所有国家提了个醒,外交政策从来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实打实的里子比拼。 美国能靠军工和能源红利赚钱,俄罗斯能靠资源韧性扛压,唯独那些既没红利又缺韧性的国家。最容易在消耗战中倒下,现代战争的损耗早就超出了战场边界。 财政失血、社会分裂、民生凋敝,这些都是更隐蔽的“阵亡指标”,而英国现在正被这些指标困扰。通胀高企、债务爆表、民众不满,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代价,就算俄乌冲突落幕。 英国为自己的野心付出的代价,可能要十年甚至更久才能弥补回来。这场冲突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不管想在国际上扮演什么角色,都得先掂量自己的家底。 不顾民生硬撑面子,最终只会反噬自身,你觉得英国会调整援乌政策吗? 信息来源: 光明网—2.45亿英镑!英国再军援乌克兰

0 阅读:36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