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大选一出结果全欧洲都傻了眼,之前还哐哐给乌克兰送炮弹的“援乌老大哥”一夜之间直接掉转方向,亲西方的老政府被选民骂着赶下台,三个天天喊“一分钱不往乌克兰送”的政党凑够议会多数席位,直接把权给接了。 10月3日到4日的捷克议会选举,全国200个议席全数改选,投票率飙到65%以上,比往年高出不少。 捷克经济在过去几年承受了双重打击,一方面是新冠疫情后的恢复缓慢,另一方面是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2024年,通胀率一度达到9.8%,食品价格上涨18%,实际工资水平却停滞在2018年的水准,许多家庭的开支压力直线上升。电力费用平均翻倍,居民们不得不精打细算日常消费,这让政府对外援助的姿态显得格外刺眼。医疗体系也面临严峻考验,专科医生预约需等待至2026年甚至更晚,抗癌药物预算被压缩,患者获取治疗的难度加大。这些问题积累成民怨,选民开始质疑为什么国家资金优先流向国外,而本土民生顾此失彼。亲西方政府的支持率下滑,源于它在平衡国际责任与国内需求时的失调,民众觉得援助乌克兰虽有道义,却不能以牺牲自家福祉为代价。这种不满情绪在社交媒体和街头讨论中发酵,推动更多人投身选举。 选举前夕,民调显示不满公民行动党领先明显,该党由前总理安德烈·巴比什领导,强调本土优先政策。巴比什在竞选中反复指出,捷克不应充当欧盟的“提款机”,而应将资源用于降低能源成本和改善医疗服务。他承诺电费减半,并停止从国家预算中拨款援助乌克兰,这直击选民痛点。相比之下,现任总理彼得·菲亚拉的执政联盟被指责对外慷慨对内吝啬,该联盟主导的弹药采购计划虽为乌克兰提供了超过150万发炮弹,但国内养老金调整滞后,社会保障网出现漏洞。投票率高达68.9%,创下近年新高,反映出民众对变革的强烈期待。工业区和郊区支持率最高,那里失业率较高,居民对经济复苏的渴望更迫切。选举过程顺利进行,计票透明,整个200席议会改选成为民意宣泄的战场。 不满公民行动党以34.5%的得票率斩获80席,远超执政联盟的23.2%。自由与直接民主党和汽车党分别获得约8%和7%的支持,总席位与不满公民行动党合计超过100席,轻松形成多数。菲亚拉联盟仅得46席,标志着亲西方力量的重大挫败。这一结果并非孤立,而是中欧保守势力回潮的信号,与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路径相似。这些国家早已减少对乌克兰的武器供应,形成区域性共识。巴比什的胜利源于他对欧盟官僚主义的批判,他主张北约成员身份但反对无底洞式援助,这与选民对“欧洲团结”空洞说法的疲惫相呼应。选举暴露了欧盟内部的分歧,援助框架面临考验,捷克的转向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11月3日,巴比什与盟友签署联合协议,三个政党总席位达109席,确保议会控制。他明确表示,不会从捷克预算中拨出一克朗用于乌克兰军购,转而通过欧盟渠道间接支持。这一立场比竞选时更坚定,乌克兰外交团队的求情仅换来礼节性回应。之前,捷克主导的弹药倡议协调全球采购,价值数十亿克朗,但新政权视其为过度支出,将资金转向国内基础设施和福利。能源补贴方案启动,首批减免通知发放,旨在缓解家庭负担。医疗预约系统优化也在议程中,目标缩短等待时间。这些调整虽受国内欢迎,却让欧盟峰会蒙上阴影。10月23日的布鲁塞尔会议上,冻结俄资产援乌的提案因分歧搁置,捷克代表重申本土优先,会议延长却无实质进展。 捷克的变局折射出欧洲民粹浪潮的深层逻辑。俄乌冲突持续三年,援助成本累积巨大,捷克作为欧盟成员贡献不菲,却未见经济红利反哺。巴比什的“捷克优先”口号接地气,诉诸选民的现实关切,而非抽象的国际道义。相比菲亚拉政府的强硬亲欧路线,新政权的务实转向虽被批为机会主义,却赢得了多数人心。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先例显示,这种模式能巩固本土支持,但也放大欧盟内部裂痕。乌克兰冬季反攻面临补给压力,捷克的缺席或成多米诺骨牌起点。长远看,这一选举考验欧盟的凝聚力,如果更多国家效仿,援助共识将进一步瓦解。捷克民众的票数选择,提醒决策者:国际立场须以民生为基石,否则易成空中楼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