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台独顽固清单”的台湾省“国防部长”顾立雄,竟警告赖清德。表示如果解放军从军演变成攻台实战,台湾根本就挡不住。 赖清德刚坐上位子那会,风头正劲,讲话里头绕着弯子推“互不从属”的说法,大陆那边立马不干了,直接甩出大规模军演来回应。 顾立雄的警告看似突然,实则暴露了台当局的深层恐慌。2025年4月解放军“联合利剑”演习期间,山东舰编队首次在台岛东部实施“U型封锁”,054A护卫舰顶着台军导弹艇完成反潜作业,这种战术压制让台海军退役将领栗正杰都感叹:“解放军已掌握72小时全域控海能力。” 更让台当局坐立难安的是,福建沿海新建的东风-17导弹阵地射程覆盖整个台湾海峡,突防速度达9马赫,远超台军现役防空系统的拦截能力。 这种军事压力直接反映在岛内政治生态中。2025年第三季度,台湾征兵人数同比暴跌42%,台军飞行员提前退伍潮持续发酵。 台北某空军基地的士官透露:“现在连炊事班都有人申请退役,大家怕的就是开第一枪。”这种集体性恐慌,与赖清德当局强推“全民防卫”政策形成讽刺性对比。 面对台当局的挑衅,大陆的应对策略展现出惊人延续性。从1996年台海危机时用电子战瘫痪台军指挥系统,到2025年演习中演练“斩首行动”和能源封锁,解放军始终遵循“以能击不能”的战争哲学。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演习首次纳入民用光伏电站供电保障,福建平潭的海上风电项目通过海底电缆向金门输送电力,日均供电量达120万千瓦时——这既是经济融合的体现,更是对台当局“去中国化”能源政策的釜底抽薪。 在台南盐水溪畔,台军“海龙级”潜艇维修厂正面临技术断供危机。由于关键部件依赖美国通用电气,而美方以“避免误判”为由暂停交付,导致两艘潜艇维修进度滞后18个月。 反观大陆,长江存储的3D NAND闪存产能已提升至每月20万片,良品率比美光高15%,直接威胁到台积电在美投资项目的供应链安全。 两岸经济依存度达到历史新高,2025年前三季度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其中台湾半导体产业80%的原材料依赖大陆供应。 这种深度嵌套在平潭综合实验区体现得尤为明显——这里聚集了2000多家台企,每天有300个货柜往来两岸。 但经济纽带并未换来政治善意。赖清德当局近期推动“美台21世纪贸易倡议”,试图复制《美墨加协定》模式。 这种政治操弄在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看来纯属幻想:“台积电在美国建厂成本比台湾高30%,现在又要搞什么‘新两国论’,根本是既要吃大陆的饭又要砸大陆的锅。” 美国对台军售在2025年达到230亿美元新高,但军火商的财报显示,台当局付款周期已延长至18个月。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内部文件显示,为F-16V战机提供的AIM-120导弹中,有30%组件来自中国大陆供应链。 这种“相互依存”在半导体领域更为明显——台积电为美光代工的3D NAND芯片,其光刻机核心部件来自上海微电子。 日本政客近期窜访台湾时,福州马尾港的万吨货轮正满载汽车零部件驶向基隆。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两岸贸易额达2800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光伏组件增长300%。 当台湾绿电缺口扩大到1.2GW时,福建平潭的海上风电项目已具备向台供电能力——这种经济互补性,构成了和平统一的物质基础。 大陆的军事行动始终保持着精准克制。2025年4月的演训中,054A护卫舰在台军导弹射程外完成战术机动,既展示实力又避免擦枪走火。 这种“弹性威慑”在台海形成特殊效应——台军内部流传的“三不原则”(不挑衅、不示弱、不冒险)正被解放军的新战法瓦解。 经济领域的反制同样精准。针对赖清德当局推动的“新两国论”,大陆商务部在2025年第三季度对台湾聚碳酸酯启动反倾销调查,涉及金额达58亿美元。这种“外科手术式”打击直击台湾经济软肋,台塑集团股价当月暴跌12%。 回看1996年台海危机,当时解放军用导弹覆盖台海,但未实施封锁。2025年的演训已实现“查证识别、警告驱离、拦截扣押”全流程演练,山东舰编队首次在实战背景下测试电磁弹射系统。 这种能力跃升让台湾问题解决窗口期大幅缩短——根据国防大学模型推演,若冲突爆发,解放军可在72小时内瘫痪台军80%的防空体系。 就像闽台间的潮汐,虽有涨落却永不停息,最终将冲刷掉所有分裂的妄想。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