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为何要加入《亚伯拉罕协议》?该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哈萨克斯坦此

有渔儿 2025-11-07 14:58:11

哈萨克斯坦,为何要加入《亚伯拉罕协议》?该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哈萨克斯坦此时加入《亚伯拉罕协议》,并非简单的“站队”,而是以象征性外交姿态换取实质性资源—技术—安全红利,同时在大国博弈中“左右取利、上下升级”,最大化其地缘与经济回旋空间。 哈萨克斯坦选择加入《亚伯拉罕协议》,主要出于以下四方面的战略考量,且每一项都与其当前所处的地缘、经济和外交环境高度契合: 1. 对美关系升级:换取“关键矿产+安全”双保险 - 哈方在宣布加入协议当天,与美同步签署关键矿产合作备忘录;美方随即承诺在稀土、钨、锂等战略资源勘探、加工和供应链建设上“投资+技术”双投入,并暗示可优先满足美国国防与新能源订单。 - 特朗普政府把哈萨克斯坦列为“C5+1”机制十周年峰会的主宾国,一次性敲定能源、安全、贸易等数十亿美元级项目,实质是把协议当作“投名状换投资”的杠杆。 2. 对以色列:把“30年旧关系”升级为“产业+技术”新伙伴关系 - 哈萨克斯坦1992年已承认以色列,但合作长期停留在低水平。加入协议后,可顺势接入以色列节水农业、绿色能源、网络安全、医疗技术等高科技领域投资,并吸引以方参与其“中间走廊”物流项目,实现“资源换技术”的产业升级。 3. 对中亚地缘:在大国缝隙中“再平衡”,抢做“区域调停者” - 俄乌战争持续,俄罗斯对中亚传统影响力出现空档;中国—中亚峰会虽给哈带来150亿美元订单,但哈亦需“第三极”对冲中俄双压。 - 通过加入由美以主导的协议,阿斯塔纳可在穆斯林世界、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扮演“新桥梁”,提升自身在上合组织、C5+1、突厥语国家组织等多边机制中的议程设置权,防止沦为“大国传声筒”。 4. 对内政治:为“经济多元化”叙事提供外部抓手 - 托卡耶夫正在推进“新哈萨克斯坦”改革,核心是把资源型经济转向高附加值制造;国家矿业公司刚刚公布38处新矿床、2000万吨稀土储量,急需西方资本+技术+市场落地加工环节。 - 借《亚伯拉罕协议》的“和平与共存”话语,政府可把对美以合作包装成“开放、包容、现代化”的国家品牌,既安抚国内穆斯林群体(强调宗教宽容),又向西方投资者展示“哈萨克斯坦不是中俄附庸,而是跨区域合作平台”。 二、《亚伯拉罕协议》(Abraham Accords)是2020年由美国斡旋下,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苏丹、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签署的一系列双边关系正常化协议,核心内容包括: 1、外交关系全面正常化 - 签署国之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 - 实现直航航班,便利人员往来。 2、多领域合作 经济金融 :投资促进与保护协议、自由贸易协定(如以色列与阿联酋2022年签署) 科技与创新: 科技研发、太空和平利用、电信合作等 能源与环保 :可再生能源、水资源管理、环境合作(如阿联酋-以色列-约旦三方绿色能源项目) 农业与粮食安全: 农业技术合作、粮食安全协作 医疗与教育 :医疗保健合作、教育交流项目 文化与旅游 :旅游便利化、文化体育交流、宗教场所开放(如穆斯林访问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 3、宗教与文化交流 - 协议强调亚伯拉罕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共同祖先,倡导宗教包容与共存。 - 设立和平与共存论坛,推动宗教对话、青年交流等项目。 4、区域战略意义 - 标志着部分阿拉伯国家绕过巴勒斯坦问题,优先与以色列发展关系。 - 美国意图通过该协议构建中东反伊朗联盟,强化地区影响力。 5、协议后续发展 - 以色列与阿联酋贸易额从建交前约500万美元跃升至2021年约10亿美元。 - 成立“亚伯拉罕基金”,计划动员30亿美元投资中东地区基础设施、能源、农业等项目。 综上,《亚伯拉罕协议》不仅是外交突破,更是涵盖经济、科技、文化、宗教等多维关系的全面合作协议,对中东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0 阅读:51
有渔儿

有渔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