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北平解放,载沣将家人全部叫到一起,废除王府沿袭多年的请安制,然后对家人们说:“以后大家都不用请安了,互相之间称呼同志吧!”而他另一个决定,让自己享受到从未有过的快乐。 北平解放前,醇亲王府是清皇族最后的荣耀地儿,占地百亩,九进院落,里面仆役成群,开销每月上千银圆。载沣早年当过摄政王,1912年清帝退位后,他就退隐王府,管着家族事。府里规矩严,每天早晚请安,长辈坐着,晚辈跪拜,仆人端茶递水,这套从清初传下来的礼节,维系着尊卑,也绑着人。解放军进城时,战士们帮老百姓分粮修房,广播里天天讲平等新社会,载沣听着这些,觉得旧框子该拆了。 1月31日那天,解放军队伍整齐进城,北平城墙上贴满标语,号召大家拥护新政府。醇亲王府门前,柳树下居民聚堆看热闹,王府里却安静得像没事人。载沣把家人全叫到正厅,子女孙辈几十口围坐,他开口就说,王府请安制从今废除,以后互称同志,平等相处。这决定来得突然,王府老管家急了,下人们私下议论,一个王爷让孙子叫同志,传出去像笑话。可载沣坚持下来,他看到解放军纪律严明,新政府推行土地改革,社会大变样,旧礼节跟不上趟。 废除请安后,王府氛围松快了些,家人间少了拘束,孙辈叫“同志爷爷”起初别扭,慢慢就顺口。载沣这步走得对头,体现了响应党的号召,适应新社会。可更大的事在1950年春天。王府开销大,积蓄快光,载沣算账算得清楚,要么守着饿肚子,要么卖房过活。他没选私卖,而是找国立高级工业学校,开价90万斤小米,把王府卖给国家。这在王族圈子炸锅了,旧贵族觉得他疯了,汉人那边也议论一个王爷主动交财产。 谈判顺利,学校要场地扩建,载沣要钱养家,你好我好。签约时,他加码要求,在王府门上挂“为人民服务”牌子。这五个字从清王爷嘴里出来,冲击力大,代表他彻底站队新中国。钱到手,他分给每个子女一份,叮嘱自食其力。小女儿韫欢要嫁汉族干部,他不但不拦,还支持,说婚姻看感情,国家政策平等。这在满族贵胄中少见,打破门第壁垒。 搬家后,载沣住进普通四合院,房子小了,仆人散了,他开始自己干活,扫地烧水洗衣。过去王府日子围着体面转,现在他学新知识,看报纸杂志,了解国家政策,关心建设。邻居们起初好奇这个前王爷,渐渐接受,他帮人看孩子,讲天文地理,书房里古玩换成时事书。孙辈围着他,听故事学写字,家里没了请安礼,关系更亲近。 老朋友来访,还行旧礼,载沣拦着说,现在人人平等,别搞那套。朋友不解,他直说时代变了,我就是普通人。韫欢带丈夫回来,女婿先拘谨,后来一家人吃饭聊天,像寻常百姓。韫欢问他后悔不,他答,没放弃啥,得了更多自在。这转变不是容易事,从王爷到同志,从大宅到小院,每步都实打实。 载沣的路子,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讲的,个人要跟党走,融入群众。北平解放是新中国成立的关键一环,载沣响应号召,交出王府,支持教育,体现了爱国爱党情怀。卖房后,王府改成学校,培养工业人才,为国家发展出力。他晚年坐院里,看孙子玩耍,没了等级束缚,家庭融洽,这快乐来得真切。 想想看,载沣没守旧祖业,没怨天尤人,而是主动变,拥抱新生活。这在当时王族中是少数派,多数还纠结过去。他选择对了,国家从此多一所学校,家族也过上踏实日子。党的政策好,平等互助,让人看到希望。载沣的故事,告诉我们,时代车轮滚滚,个人得跟上趟,贡献力量才对头。 从废除请安到卖王府,载沣一步步走实,体现了觉悟高。孙子们长大,不记得请安,只知爷爷是讲故事的老人。邻里间,他参与社区事,帮着宣传政策,接地气得很。这样的转变,根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王府变学校后,学生们在旧园子里上课,学工业知识,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载沣晚年低调,记者采访他推了,说自己就是普通老头。这态度朴实,值得学。过去他高高在上,现在平平常常,却活得自在。家庭里,同志称呼成常态,没了隔阂,多出温暖。韫欢的婚姻,也成典型,跨族通婚,促进民族团结。载沣支持这事,体现了大局观。 总的说,载沣的决定,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看清形势,顺势而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多少人像他这样,放下包袱,投身建设。故事接地气,告诉我们,快乐不在于旧荣耀,而在为人民服务中找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