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吉林一农民正挖地窖,一旁刨土的狗子,突然叼来一根奇特的黑骨头磨牙,农

余军侃武器 2025-11-07 12:55:50

1968年,吉林一农民正挖地窖,一旁刨土的狗子,突然叼来一根奇特的黑骨头磨牙,农民拿过来正要扔掉,却发现,这跟骨头上竟还有闪闪发光你的宝石! 东北的秋风一吹,玉米地里就剩秸秆在晃荡。1968年那会儿,吉林榆树刘家乡福利村,一户农家后院土坡下,藏着啥秘密?一条土狗刨出黑不溜秋的玩意儿,农人随手一接,擦干净后,宝石绿蓝红光直晃眼。这钩子不简单,它从汉代边疆贵族腰间掉下来,穿越千年,偏偏在那个年代现身。国家文物部门接手后,才知这是中原王朝管辖东北的铁证。谁知,这意外发现,还拉动了一家农人的日子往前迈大步? 东北平原上,松花江水滋养出肥沃的田埂,历史上就是农耕的好地方。汉代时候,这里是扶余国地盘,那是个濊貊族人建的古国,从公元前三二世纪立起来,到四九四年才亡,足足六百年。扶余国不是独立小邦,它一直归中原王朝管辖,当地方民族政权,帮着维护边疆安稳。汉中央王朝对东北治理早有章法,赐给当地贵族的物件,就带点中原味儿,象征着民族融合。1968年,吉林省榆树市刘家乡福利村,正是松花江下游一带,村子不大,社员们靠地吃饭,秋收一完,就忙着备冬。 小刘是村里壮劳力,二十出头,家里就他和媳妇翠花过日子。福利村地处榆树县,土壤黄褐,夹杂碎石,挖窖得费劲。那天,他选了院后坡,准备挖个两米深三米宽的窖。旁边跟着家里的黄毛土狗阿福,闲着没事就刨土玩。土层一深,阿福忽然衔出根黑乎乎的东西,形状弯曲,像根老骨头。小刘见它磨牙,担心伤嘴,就接过来。本想扔远,谁知入手沉甸甸,不像普通骨头。他用布条擦拭,泥巴一层层掉,露出的鹰首钩身,让他愣住。   正面首部雕鹰,前额嵌水滴绿松石,钩身为鸟喙神人,眼窝蓝宝石,额头又一绿松石。神人双手抱鱼,鱼身金丝鳞片,侧边银片如水珠,鱼在怀里能转动不掉。尾部飞鸟嘴衔蓝宝石,翅足卷成环扣。背面中部圆钮银云纹,中心红宝石。腹面下飞凤,头足金铸翅尾银裹。钩上刻“丙午神钩,君必高迁”八字,通体金银错嵌,五宝石点缀,长约十五厘米。这物件一看就是汉代工艺,精巧华美,寓意吉祥高升。 小刘家底薄,媳妇翠花识大体,两人一合计,这东西准是古董,私藏不妥。东北农村那时候,文物保护意识正强,国家号召上缴珍贵遗物,维护民族文化遗产。他们第二天就骑车去县文物局。局里同志一瞧,立马重视,召专家鉴定。专家们细看纹饰铭文,确认这是东汉赐给扶余国贵族的带钩。扶余国作为中原王朝地方政权,出土这钩,证明汉代对东北边疆管辖已深入人心。造型生动,神人抱鱼富有动感,装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中原文化影响深远。这不光是工艺品,更是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价值连城。 县文物局表彰小刘夫妇的举动,奖励一台拖拉机。那时候,拖拉机是农家梦寐以求的宝贝,能省大力气,拉货耕地。小刘开着它在田埂上转,翠花坐旁边,日子一下子亮堂起来。国家保护文物,奖励上缴者,这政策接地气,鼓励老百姓爱护文化遗产。丙午神钩从此进了吉林省博物院,当镇馆之宝。博物院里,它陈列在汉代展区,旁边牌子写着出土地点和历史背景。每年有不少人来看,学生们上课时,老师就讲这个故事,教育大家保护文物就是守护根脉。东北这地方,古迹多,扶余国遗风还在,钩子出土,让人看到祖先如何在中原王朝领导下,边疆稳如磐石。 这事也反映出新中国文物工作的成绩。建国后,国家重视考古,成立文物局,号召群众参与。1968年那阵子,正值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农村社员们劳动热情高,挖土时发现古物,上缴成了风气。丙午神钩的发现,填补了东北汉代文物空白,专家据此研究扶余国与汉王朝关系,出版了不少论文。钩子工艺用错金银法,宝石镶嵌细腻,证明当时冶炼技术先进,中原手艺传到边疆。扶余国人用这钩系腰,日常佩戴,象征身份和忠诚。出土后,专家测定年代,东汉中期,丙午年份对得上史书记载。 如今,吉林博物院里,这钩子安静躺着,吸引研究者和游客。它提醒大家,东北不是蛮荒地,早就是中华大家庭一部分。汉代以来,民族融合就没断过,扶余国归附中原,贡献边防力量。

0 阅读:919

评论列表

老强巴

老强巴

2
2025-11-07 22:34

无故献殷勤非奸即盗

余军侃武器

余军侃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