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诺贝尔奖就是诺贝尔留了一大笔钱,然后每年从里面抠点儿利息出来发奖,结

不吃药的五块 2025-11-07 01:57:34

我一直以为,诺贝尔奖就是诺贝尔留了一大笔钱,然后每年从里面抠点儿利息出来发奖,结果今天才看明白,我天真了,这根本不是一个储钱罐,这是一个顶级配置、持续升级的“印钞机”。 在很多人眼里,诺贝尔奖就像人类智慧的巅峰,既严肃又神圣。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套体系背后并不是靠一笔永远够花的遗产撑着,而是一整套经过反复考验的制度。 一百多年前,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留下了约3100万瑞典克朗,当时是一大笔钱,但时代会变、经济会动,这笔钱并不会自动保值。 如果没有一个能长期运转的制度,这笔钱早就被花光或者贬值得几乎没有意义,事实也证明,到1953年,因为通货膨胀,这笔资产的购买力只剩不到三分之一。 而诺贝尔奖能在百年后依然有影响力,关键在它内部的“两个关键”:一个用来保护奖项的纯粹性,让外界无法干预;另一个用来让基金继续增值,让奖金不会断供。 它把“管理钱的人”和“决定谁获奖的人”彻底分开,管理钱的是诺贝尔基金会,负责评选的则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等机构。 基金会不能干涉评奖,评奖机构也不能动基金会的资产,很多年来,这道隔离都执行得很彻底。 外界试过施压,政治人物试过暗示,甚至瑞典国王亲自推荐的人都在评审中被否掉,这证明制度比权力硬。 一开始,这套制度还经历过一次更直接的内部斗争,当时执行人花了两年多时间,处理各种法律问题,为的就是防止有人以职务之便把资产挪走。 后来增加了经济学奖,但这个奖项的钱完全由瑞典央行承担,诺贝尔遗产一分没动,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稀释原始遗愿,保持奖项的独立性质。 那么里面的钱为什么会越来越多,这就提到了基金会的投资管理,1953年是个分水岭,在这之前,基金会只敢把钱存在银行或买国债,几乎没有任何收益,资产反而不断缩水。 后来瑞典政府允许基金投资更多资产,还免除部分税费,这让基金会终于能开始更专业的资产配置。 基金会最初投资的是本国的大企业,随着视野扩大,逐渐把资金投向全球,他们组建了专业团队,其中有从华尔街挖来的经理,也有专门做量化分析的博士。 他们坚持一个简单原则:把钱压在推动人类进步的方向上,这个方向不仅符合诺贝尔奖鼓励创新的精神,也让投资长期稳定增长。 不过,这套系统有严格的风险控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因为基金会提前布局了一些避险资产,整体损失有限,很快就恢复过来。 而在2011年,为了让基金本金不受损,他们主动把奖金从1000万克朗降到800万,这种冷静的决策,避免了长期隐患。 当“隔离墙”保护了声誉,“投资系统”提供了资金,诺贝尔奖就形成了一个完整循环。 基金会在资本市场获取收益,然后把这些钱发给在科学、文学、和平等领域做出贡献的人,让资金继续推动人类进步。 奖金的用途也让人感受到现实的一面,有人成了得主继续投入科研工作,有人把奖金拿去办教育项目,也有人用它改善家人的生活状况——这些都符合诺贝尔希望“有益于人类”的初衷。 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诺贝尔奖本身也开始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颁奖典礼的转播、论坛的赞助,都为基金会带来可观收入,形成了一个健康的增长循环。 (信源:诺奖传统揭秘:发了114年奖,奖金咋还没用完?——环球网)

0 阅读:43
不吃药的五块

不吃药的五块

旧曲重听记忆闪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