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面对中国的羞辱,瓦德富尔必须忍辱负重 说起最近德中关系这档子事儿,德国外

恰似江楼月 2025-11-06 00:20:32

德媒:面对中国的羞辱,瓦德富尔必须忍辱负重 说起最近德中关系这档子事儿,德国外长瓦德富尔那趟本该去北京的行程闹得沸沸扬扬,最后以推迟告终。德国媒体《南德意志报》直接甩出这么个标题,意思是说瓦德富尔得咽下这口气,继续往前走。事情起因不复杂,但背后牵扯的利益和立场纠葛可不少。 先说瓦德富尔这个人吧。他是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的骨干,长期在国防和外交领域混迹。2025年5月,新一届德国政府上台,他接棒成了外交部长。这位置可不是好坐的,尤其是当下全球地缘格局这么乱。瓦德富尔上任没多久,就得应对俄乌冲突的余波、中东的火药味儿,还有印太地区的暗流涌动。他在媒体上表态时,总爱直来直去,比如强调德国要维护欧洲安全自主性,同时不忘重申对“一中政策”的支持。但问题出在细枝末节上,他几次提到台湾海峡的稳定问题,话里话外透着要德国自己说了算的劲头。这在柏林听着是维护盟友,在北京听着就有点刺耳了。 瓦德富尔这趟访华,本来定在10月26日到27日,是他上任后的头一遭对华之行。德国那边憋着劲儿想修复经贸裂痕,毕竟中德贸易额去年还破了2000亿欧元大关,大众、西门子这些巨头离不开中国市场。稀土供应、半导体出口,这些都是痛点。瓦德富尔带队的团队,早早拟好了议程:第一天跟王毅碰头,聊安全和经济;第二天争取见见总理李强,或者其他高层,敲定合作框架。德国企业界也摩拳擦掌,等着借机松绑贸易壁垒。 可临出发前两天,情况变卦了。中方只确认了跟王毅的外长级会晤,其他高层接见一概没影儿。瓦德富尔一看这阵势,觉得去一趟就跟走过场似的,没法儿谈实质事儿。10月24日,德国外交部官宣:行程推迟,理由是“会晤安排不足”。这话说白了,就是中方没给足面子。瓦德富尔自己也对外放话,说这不是取消,只是延后,得等条件成熟。德国官方赶紧补锅,强调双边关系稳固,不会因为这点事儿翻船。 这事儿一出,德国媒体炸锅了。《南德意志报》那篇评论直戳要害,说德国企业吃亏最大,中国那边却波澜不惊。文章点明,瓦德富尔得忍着这股子“羞辱”劲儿,继续低头拉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德国对华依赖太深了。汽车业、化工、机械制造,这些支柱产业在中国有海量投资。稀土这块儿更要命,中国控制全球80%的供应,德国电动车转型全靠它。要是供应链卡壳,宝马、奔驰的生产线得停摆。反观中国,出口到德国的份额虽大,但替代市场多的是,巴西、印度都在排队。 这推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几个月来,瓦德富尔在公开场合没少给中方添堵。比如9月,他接受路透社采访时,重申德国支持台湾地区防务自主,但又说这不违反“一中”。中国外交部回应时,点名批评德国搞“麦克风外交”,意思是别在媒体上嚷嚷。另一个雷区是俄乌问题。瓦德富尔推动德国对俄制裁,还暗示中国别再给俄罗斯输油,这让北京觉得德国站队太明显。还有贸易摩擦,中国对欧盟电动车加征关税,德国车企首当其冲。瓦德富尔本想借访华缓和,可前期铺垫没做好,行程就黄了。 从国际关系角度看,这事儿挺有代表性。欧洲这些年对华政策摇摆不定,一方面离不开经济蛋糕,另一方面又得跟美国抱团。瓦德富尔作为基民盟人,继承了默克尔时代的务实,但新政府里绿党和社民党拉着他往“价值观外交”走。结果呢?对华表态越来越硬,经济上却舍不得撒手。推迟访华后,德国商会立刻跳出来叫苦,说这会放大不确定性,投资信心下滑。欧盟层面,冯德莱恩也表态支持瓦德富尔,但私下里企业游说不断。相比之下,中国这边低调处理,只通过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说,欢迎瓦德富尔“适时”访华,强调互敬互信。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恰似江楼月

恰似江楼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