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立陶宛出现了?主动邀请赖清德访问,中国68年的友谊喂了狗巴拉圭经济高度依赖农业,尤其是大豆出口,2024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其中大部分通过第三方渠道进入中国市场。这份贸易额高达数十亿美元,直接拉动当地农民收入和就业。多年来,中国虽无正式外交,却在农业领域提供实质支持。 巴拉圭的经济命脉牢牢系在农业上,尤其是大豆出口,这已成为该国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2024年,大豆产量突破1000万吨,创下近年新高,其中绝大部分通过阿根廷或巴西等邻国转口,间接流入中国市场。贸易规模高达数十亿美元,直接惠及当地数万农户的收入和就业岗位。没有这份稳定的需求,农场主们的生活将面临严峻考验。中国虽未与巴拉圭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却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在农业领域伸出援手,提供耕作技术和种子改良指导,帮助提升土壤利用率和作物抗逆性。这种务实合作,逐步从基础技术扩展到灌溉设施和机械设备引进,推动巴拉圭农业从粗放式生产转向精细化管理。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中国捐赠数百万件医疗物资,包括口罩和呼吸机,缓解了当地医疗体系的压力。这些援助纯属人道,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助力巴拉圭人均收入缓慢回升,贫困率逐步下降。中国市场充当经济稳定器,任何波动都可能波及整个产业链,从种植到运输的全环节。 尽管经贸联系紧密,巴拉圭仍维持与台湾省的正式外交,这段关系可追溯到1957年建交,已逾68载。赖清德上台后,其公开强调台湾省主权独立的立场,进一步加剧两岸紧张氛围。这些表态虽获岛内部分支持,却直接挑战大陆核心利益。巴拉圭作为南美唯一与台湾省保持邦交的国家,其外交选择本就敏感,此次邀请更像是一场高风险赌注。佩尼亚总统的举动,表面上旨在深化农业和科技合作,实则忽略了潜在经济代价。如果中国市场收紧,大豆出口首当其冲,价格波动可能导致当地经济下滑5%以上。 2025年7月15日,巴拉圭总统桑蒂亚戈·佩尼亚在亚松森投资论坛上公开宣布,将在30天内以国宾规格接待赖清德,借此庆祝台巴建交68周年。佩尼亚强调,此访将注入新活力,推动双边投资总额翻番,焦点放在农业机械和科技园开发上。消息传出后,迅速引发国际舆论关注,北京外交部次日即回应,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敦促巴拉圭审慎行事,避免损害长远利益。赖清德团队反应积极,外长林佳龙率团先行访巴,讨论行程细节,包括参观农场和签署协议备忘录。原计划8月执行,赖清德拟经由美国过境,但美方以安全为由婉拒许可,这成为关键障碍。巴拉圭此举被视为对台湾的支持信号,却未充分评估风险。中国市场大门虽未关闭,但任何支持台独行为的后果,都将由巴拉圭自身承担。 佩尼亚虽公开捍卫台巴关系,但内部已开始风险评估。农业部门模拟显示,若中国采购转向巴西或阿根廷,巴拉圭大豆库存将堆积,农民收入锐减,失业率随之攀升。该国经济高度依赖农业出口,2024年大豆贡献了GDP的15%以上,这种脆弱性让政府不得不调整策略。私下里,佩尼亚指示团队缓和节奏,避免进一步刺激大陆。访问计划最终搁浅,官方理由包括天气和协调问题,美方拒绝过境成实质壁垒。此后,双方转向低调互动,9月巴拉圭新大使递交国书,强调互信基础。10月,赖清德会见巴拉圭议会代表,重申合作意愿,却未提及具体访巴安排。 事件平息后,南美舆论开始反思小国外交的边界。巴拉圭夹在中美洲两大势力间,邦交选择本就考验智慧。维持与台湾关系虽有短期援助,但长远看,错失与中国全面合作的机会,将放大经济隐患。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采购量占世界一半以上,巴拉圭产量虽小,却在转口中占一席之地。202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大豆4937万吨,主要来自巴西和阿根廷,但间接渠道仍为巴拉圭留门。佩尼亚政府需权衡,政治姿态是否值得用农民生计换取。类似立陶宛的先例,已证明激进外交的代价沉重:市场份额流失,产业链断裂。巴拉圭应优先保障民生,避免冲动决策。经贸互利才是硬道理,中国一贯欢迎务实伙伴,门扉始终敞开。 中国与巴拉圭的非正式互动,实则充满潜力。从种子改良到疫情援助,这些积累的善意,未因政治分歧而消散。事件后,双方恢复常态,证明理性可化解危机。南美媒体社论指出,小国外交应以民生为本,避免地缘博弈的陷阱。巴拉圭农业转型,正需外部支持,中国技术可填补空白。展望未来,互利共赢才是出路,政治标签不应遮蔽合作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