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洋终于感受到痛了,说他台独分子他不急;把他立案调查,开始他也不当回事。直到现

未央秘史 2025-11-04 17:45:31

沈伯洋终于感受到痛了,说他台独分子他不急;把他立案调查,开始他也不当回事。直到现在发现,立案调查竟然威胁到了自己的家族企业,于是一改往日的嚣张态度,真的着急了! 作为被列入“台独”顽固分子清单后首位被立案侦查的嫌疑人,他早前面对“台独”标签和刑事调查时的故作镇定,不过是笃定政治表态和家族生意能井水不犯河水,却忘了自己的家底早就和大陆市场绑得死死的。 他大概以为这种“吃里扒外”的日子能一直持续,毕竟过去不少“台独”分子都试图玩这种两面派把戏,既想靠大陆市场牟利,又想在岛内靠“抗中”捞政治资本。 但他显然低估了大陆反“台独”的决心和精准打击的能力,2024年10月被列入“台独”顽固分子清单后,大陆先是禁止他本人及家属进入大陆和港澳地区,限制关联机构合作,紧接着2025年6月,国台办直接对兆亿有限公司亮出惩戒令,禁止其与大陆任何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交易合作,这记重拳直接砸在了家族生意的命脉上。 要知道,这家公司的业务结构里,大陆市场可不是可有可无的补充,而是实打实的营收支柱,失去了大陆的货源和合作渠道,原本顺畅的进出口链条瞬间断裂,那些靠低买高卖赚取的差价自然无从谈起。 更让他坐不住的是,2025年10月重庆公安局正式对他以涉嫌分裂国家犯罪立案侦查,这意味着事情已经从行政制裁升级到司法追责,不仅他本人面临终身追诉,家族企业的资产安全、经营资质都可能受到连带影响,这种实打实的损失可比口头谴责疼多了。 沈伯洋的侥幸心理其实是很多“以商养独”分子的通病,他们总觉得大陆不会真的动真格,觉得贸易往来是双赢就不会被政治立场影响。 可事实恰恰相反,大陆从来没有允许“台独”分子一边捞取经济利益,一边从事分裂国家活动的道理。 之前商务部就曾在2025年7月将8家参与“台独”相关活动的台湾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禁止两用物项出口,那些助纣为虐的企业瞬间面临供应链断裂的危机。 沈伯洋的父亲公司不仅靠着大陆货源赚钱,还曾以“中国台湾”的名义在大陆海关登记申请出口许可,享受着两岸贸易的便利,却资助儿子从事分裂活动,这种双重标准的操作本身就站不住脚。 更讽刺的是,沈伯洋在被曝光家族生意依赖大陆后,还狡辩自家是“全球贸易商”,试图淡化大陆市场的重要性,可国民党披露的海关数据直接戳破了他的谎言,七成五的营收占比足以说明,他口中的“全球贸易”本质上就是依附大陆的区域贸易。 其实沈伯洋的遭遇不过是“台独”顽固分子的必然下场,大陆早已建立起全方位的遏“独”制“独”体系,从行政制裁到刑事追责,从个人限制到企业惩戒,层层递进的措施就是要让分裂分子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 那些以为靠几句“台独”口号就能博眼球、赚利益的人,终究会发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面前,任何投机取巧的把戏都注定失败。 沈伯洋之前之所以敢嚣张,无非是觉得分裂活动带来的政治收益大于经济风险,可当大陆精准切断他的利益链条,让他意识到“台独”不仅不能带来好处,还会让家族几十年的基业毁于一旦时,态度的转变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种只在利益受损时才有的“着急”,根本不是幡然醒悟,而是纯粹的利己主义作祟,他在乎的从来不是国家统一,而是自己的钱包和家族的生意。 大陆对“台独”分子的打击从来都是精准且持续的,从苏贞昌、游锡堃等早期被制裁的“台独”顽固分子,到如今沈伯洋及其关联企业被惩戒,再到对台湾“资通电军”网络攻击分子的悬赏通缉,一系列动作都在传递明确信号: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任何试图“以商养独”的模式都注定破产。 沈伯洋的案例不过是其中一个缩影,它告诉所有妄图分裂国家的人,大陆市场从来不是“台独”分子的提款机,赚着中国的钱还想砸中国的碗,这种好日子到头了。 家族企业的兴衰存亡,本质上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既然选择站在民族大义的对立面,成为分裂国家的罪人,就该承受相应的代价,这种制裁不是报复,而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要举措,也是对所有两岸同胞根本利益的保护。 那些还在玩两面派把戏的“台独”分子和相关企业,真该好好看看沈伯洋的下场,别等利益受损才追悔莫及,毕竟国家统一是历史大势,任何分裂行径都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0 阅读:144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