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欧洲,你们又输了。” 国际金融专家KathleenTyson的一篇发文

波览历史 2025-11-04 10:19:12

“再见了欧洲,你们又输了。” 国际金融专家Kathleen Tyson的一篇发文,让欧洲工业圈彻底坐不住了。   文中明确提到,安世中国将恢复每月60亿个组件的全球供应,所有芯片均来自中国,且只接受人民币付款。   这短短两句话,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欧洲工业最脆弱的那道锁。   欧洲车企的反应最能说明问题,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已经发出警告,称芯片短缺让他们距离关闭生产线仅剩几天时间。   大众汽车CFO Antlitz更是直接点明,当前的芯片问题并非技术或产能不足,而是政治因素引发的。   作为德国工业的支柱,大众的困境正是欧洲工业的缩影,德国最新数据显示,上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停滞。   欧洲车企的焦虑,藏着他们最不愿承认的现实:自己亲手把产业链的命门交到了中国手上。   时间倒回几年前,安世半导体还是欧洲本土的明星企业,做汽车功率芯片做到了全球龙头。   可一场资金链危机让它濒临破产,当时德国博世、荷兰恩智浦这些同行都捂着钱包不肯伸手,是中国闻泰科技砸了三百多亿真金白银,把这家快倒闭的企业全资买了下来。   没人能想到,中国企业不仅救了安世,更把它推上了新高度。闻泰科技给安世对接了中国的汽车市场,光是 2025 年第三季度,中国区的收入就占了安世全球收入的近一半。   更关键的是,闻泰把安世的核心产能搬到了东莞,从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全链条对接中国本土供应链。   短短几年,安世的全球市场份额冲到了 12%,三星、特斯拉这些巨头都成了稳定客户,第三季度的净利润比去年同期翻了近三倍。   而这种救了人反被捅刀的戏码,在中欧产业博弈里不是头一回。早十年前,中国光伏产业刚起步时,欧洲靠着技术优势漫天要价,还发起反倾销调查,给中国企业加征高额关税。   可中国企业咬牙自建产业链,从硅料到组件全环节突破,现在全球八成以上的光伏产品都来自中国,欧洲的光伏电站反而要依赖中国的设备和技术。   安世事件只是换了个领域,欧洲还是老样子,落魄时要中国救场,壮大了就想抢回去。   2025 年 9 月 30 日,荷兰政府的操作把这种双标演到了极致。在美国前一天出台出口管制规则后,荷兰立马援引 1952 年的老法律,以国家安全为借口接管安世,还把中国 CEO 张学政停了职。   更可笑的是,荷兰法庭当天就出了裁决,连庭审程序都省了,这种反常速度让荷兰本土律师都公开质疑程序合规性。   后来才曝出,安世的几个欧洲高管早就和荷兰经济部勾连,想通过改变股权架构分一杯羹,所谓的国家安全,不过是场利益交换的遮羞布。   荷兰政府本以为能轻松掌控安世,却没料到自己早被中国产业链套牢。接管命令下达当天,安世中国就宣布独立运营,断了对荷兰总部的关键零部件供应。   没了中国的晶圆和封装技术支持,荷兰的安世工厂不到一周就停了产,订单全流向了东莞工厂。   更让荷兰难堪的是,10 月底美国突然变脸,暂停了之前的出口管制规则,这下荷兰的接管彻底没了法理依据,成了国际上的笑柄。   安世中国11月重启供应的决定,不是简单的“给饭吃”,而是重新制定游戏规则。   每月60亿个组件的供应量,刚好能满足欧洲车企的基本需求,但“中国芯+人民币付款”的双重要求,直接戳中了欧洲的痛点。   长期以来,半导体贸易都以美元结算,美国可通过SWIFT系统实施制裁,安世中国要求人民币结算,相当于在高科技贸易领域搭建了一条绕开美元清算的新通道。   这不仅是对欧洲的反击,更是对美元霸权的一次实质性突破。   从光伏到新能源汽车,欧洲多次试图通过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遏制中国企业,最终都反被中国产业链的优势牵制。   就像这次安世事件,欧洲以为靠政治手段能抢走现成的技术成果,却忘了中国早已完成从“单一产品供应”到“全产业链支撑”的转变。   荷兰接管安世后,安世中国不仅能独立供货,还能批量生产80V、100V的MOSFET芯片,宽禁带半导体收入更是翻了三倍,这样的技术实力,才是最硬的底气。   欧洲车企现在的焦虑,或许能让更多人看清一个事实。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靠霸权抢夺资源的时代已经过去,尊重市场规律、平等合作才是长久之道。   安世中国的这步棋,不仅救了欧洲车企的急,更给所有试图搞技术垄断的国家上了一课。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0 阅读:524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