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

康安说历史 2025-11-04 01:35:20

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 中国当月只拿到 27 万修正总吨,19% 的占比看着确实落后。韩媒立马炸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吹上天,一口一个 “重夺全球第一”,仿佛这一个月的领先,就能把中国造船业压下去,从此坐稳老大宝座。 可他们忘了,造船业不是短跑冲刺,是实打实的马拉松,哪能靠一个月的数据定输赢?这得意劲儿还没捂热乎,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就扔出了个重磅炸弹,直接给韩媒浇了盆冰水 —— 人家计划下的 40 艘 LNG 双燃料集装箱船大单,全锁定给中国船厂了! 这可不是小数目,单艘船价值 2 亿美元,40 艘就是 80 亿美元,这笔钱差不多能造一艘先进航母了,分量有多沉可想而知。 要说韩国造船业,确实在高端 LNG 船领域有点底子,像韩华海洋、三星重工这些企业,早几年砸了不少钱研发技术。 就说去年,马士基也给过韩国订单,韩华海洋接了 6 艘 15000 标准箱的 LNG 双燃料船,总价 12.62 亿美元,单艘合 2.1 亿美元。可咱们中国船厂一点不含糊,新时代造船同样接了 6 艘 15000 标准箱的,总价才 12 亿美元,单艘便宜 1000 万。 更厉害的是扬子江船业,直接拿出 17000 标准箱的船型,单价还是 2.1 亿美元,运力硬生生比韩国的高了 13%。这就好比花一样的钱,韩国给你个两居室,中国直接给三居室,换谁不选中国的? 而且咱们的技术早就不是他们想的那样了。以前造 LNG 船的膜式储罐得靠进口,现在沪东中华造船厂不光能自己造,容量还从 10000 立方米提到了 20000 立方米,耐压能力也强了 20%。 2025 年一年就交付了 10 艘 LNG 运输船,刷新了国内纪录,这些船的保温效率比日韩的还高 10%,低温下能做到零泄漏,燃料转换率更是达到 98%,完全符合欧盟的严标准。 马士基之所以把大单给中国,就是因为去年从咱们这儿买的船经住了考验,实打实的性能摆在那儿,比韩媒的吹嘘靠谱多了。 韩国那边还嘴硬,说自己是 “选择性接单”,专挑高附加值的船型,单船吨位是中国的近两倍。可光靠高端船撑场面哪行? 他们国土小,产能根本铺不开,建造周期要 24 个月,咱们中国平均 18 个月就能交船,靠的是自动化装配线和数字化焊接,效率比他们高 1.5 倍。 更要命的是,韩国造船业还栽了个大跟头,因为西方制裁,被迫取消了俄罗斯的破冰船订单,这一单就亏了 7.4 亿美元,船造到一半没人要,成了烫手山芋。 反观咱们,以色列东太平洋海运两周内就在中国下了 40 艘订单,德国、希腊的船东也跟着来,全球中小型绿色船的订单一半以上都给了中国。 再看全年的数据,这才是真本事。2025 年前 9 个月,中国船企一共接了 1833 万修正总吨的订单,占全球 56%,稳稳的第一;韩国才 734 万,只占 22%。就算韩国下半年拼了命追,9 月份的市占率也才 39%,还是没超过中国的 40%。 而且咱们的手持订单量都破亿了,10086 万修正总吨,占全球 61%,韩国只有 3381 万,20% 的份额。韩媒年初盯着 1 月份的 62% 狂欢,怎么不看看这悬殊的总量? 要说韩国造船业的优势,也就剩点老本了。可咱们的进步速度谁也挡不住,从十年前只能造 9000 箱以下的小船,到现在能造 18000 箱的大船,还实现了 90% 的自主率。 就拿船体涂层来说,用了纳米材料,寿命直接延长 5 年;舱壁厚度从 8 毫米减到 6 毫米,强度一点没降,这都是实打实的技术突破。韩国想靠单月的短暂领先就宣称 “重夺第一”,简直是自欺欺人。 现在再看韩媒当初的报道,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他们只看到自己高端船的短期优势,却看不见中国造船业全产业链的实力、快速迭代的技术和全球市场的认可。 马士基的 40 艘大单不是偶然,新西兰宁愿付违约金也要把订单从韩国转来中国,更说明咱们的竞争力早就深入人心了。 造船业拼的是长期实力,不是一时的热闹,韩媒那阵狂欢,说到底就是没见过真世面的短视行为,这脸打得可是真响。

0 阅读:120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