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的马林卡街头,还能听到零星的炮声 —— 这个被战火反复撕扯的顿涅茨克小城,从 2022 年打到现在,墙面上的弹孔早已密密麻麻。 算下来这场仗已经打了整整 3 年,俄罗斯控制着乌克兰大约 20% 的土地,可前线不但没停火,反而在哈尔科夫、扎波罗热方向还在增兵。 很多人都纳闷,都占了这么大地儿了,俄罗斯为啥还不收手?其实这事得从最初的起因说起,最早,俄只是想通过军事行动来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 后来俄罗斯发现欧美全部下场了,不打不行了。 大家可能忘了,2021 年底俄罗斯就跟北约谈过,明确说 “不能让乌克兰加入北约”,因为这事儿对俄罗斯的安全威胁太大了。 从地图上看,乌克兰跟俄罗斯接壤的边境线长达 1900 多公里,如果乌克兰成了北约成员国,北约的导弹、雷达就能直接部署到俄家门口 —— 比如美国的 “爱国者” 防空系统,射程能覆盖俄西部重要城市,从乌克兰发射导弹到莫斯科,最快只要 20 多分钟。 之前北约已经向东扩了 5 次,把波罗的海三国这些原苏联加盟国都收了进去,俄罗斯本来就觉得安全空间被挤得差不多了,要是乌克兰再加入,等于把 “枪口” 顶到了鼻子上。 所以最初俄罗斯出兵,核心诉求特别明确:让乌克兰承诺永久中立,不加入任何军事集团,这事儿要是能谈成,大概率早就停火了。 可局势从 2022 年下半年就变了味,欧美开始扎堆下场。 美国先是给乌克兰送 “标枪” 反坦克导弹,后来直接把 “海马斯” 火箭炮、M1 主战坦克都运了过去,到 2025 年为止,光美国对乌军事援助就超过了 750 亿美元,还牵头协调北约国家一起送武器 —— 德国给 “豹 2” 坦克,法国给 “凯撒” 自行火炮,最近甚至开始培训乌军飞行员驾驶 F-16 战机。 不光是武器,欧美还派了大量雇佣兵,据乌克兰军方自己统计,最多的时候有来自 30 多个国家的 2 万多名雇佣兵在前线作战,这些人里不少是北约退役士兵,实战经验特别丰富。 俄罗斯本来以为是跟乌克兰的 “安全谈判”,结果变成了跟整个北约的 “代理人战争”,这时候要是撤兵,等于把之前打下来的阵地拱手让给北约支持的乌军,以后北约照样能在乌克兰部署武器,最初阻止乌入北约的目的根本没达到,等于白打了。 而且这 3 年里,俄罗斯在控制区已经做了不少投入,不是简单占着地就行。 在赫尔松、扎波罗热这些地方,俄罗斯把当地货币换成了卢布,重新铺设了电力、通信线路,还让当地学校开始教俄语,甚至把俄罗斯的养老金、医保体系延伸了过去。 比如赫尔松的农业区,俄罗斯企业已经开始跟当地农户合作,把粮食通过克里米亚运到俄罗斯本土,一年能运走差不多 300 万吨小麦。 要是现在收手,这些投入全白费不说,控制区里支持俄罗斯的民众也会陷入危险,毕竟乌克兰政府早就说过 “要收回所有领土”,到时候这些人的处境很难保证。 更关键的是能源安全这张牌。乌克兰过去一直是俄罗斯向欧洲输气的重要通道,俄罗斯的 “蓝流”“亚马尔 - 欧洲” 管道都要经过乌克兰。 2022 年之后,虽然北溪管道出了问题,但俄罗斯通过克里米亚、顿巴斯地区的管道,还能把天然气输送到土耳其和东南欧,要是放弃这些控制区,等于失去了对能源通道的掌控力。 现在欧洲虽然在找替代能源,但每年还是要从俄罗斯进口不少石油,控制着乌克兰东部的能源通道,俄罗斯在跟欧洲的博弈里就多了个筹码,这也是不能轻易撤兵的原因之一。 还有俄罗斯国内的情况,打了 3 年,民众对 “对抗西方扩张” 的认同度已经很高了,军工企业也开足了马力,坦克、导弹的产量比战前翻了一倍多,能支撑前线的需求。要是现在突然停火,没达到最初的安全目标,反而会让国内民众觉得 “牺牲白费了”,对政府的信任度也会受影响。 所以不是俄罗斯不想收手,而是从最初阻止乌入北约,到后来欧美全面介入,局势早就超出了最初的预期,现在停火等于没解决根本的安全问题,只能接着打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