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统罕见发声警告中国:若想全球和平,中国必须放弃一样东西!在一个各国都小心

史鉴奇谈 2025-11-03 16:07:26

新加坡总统罕见发声警告中国:若想全球和平,中国必须放弃一样东西!在一个各国都小心翼翼处理言辞的时代,新加坡领导人如此直白地对中国提出要求,确实不常见。他提出的那个“东西”,听起来也颇为抽象——“过度的自给自足政策”。   要知道新加坡的政治体制里头,总统这个角色更多是象征性的,实权其实掌握在总理和内阁手里。   现任总统尚达曼是印度裔,讲话往往偏宏观视角;而真正管事的总理黄循财是华裔,日常政策运作听他更多。所以尚达曼的发言更多是传递一种观点和立场,并不直接等同于新加坡的国家政策马上要转向。   如果我们仔细去听尚达曼当天的完整讲话,会发现他并不是单方面针对中国指手画脚。他实际上是在谈中美关系这个大框架,而且对两边都提出了建议。   在他看来,中美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多,这对新加坡这种高度依赖全球贸易的小国来说压力巨大。   他给中国提出的思路是不要执着于完全的自给自足,同时也提醒美国,面对中国的崛起,光靠对抗解决不了问题,得想办法合作。所以本质上,这是一种基于小国生存智慧的“劝和”姿态,而不是选边站队。   新加坡从李光耀时代开始,就一直奉行“两面平衡”的外交策略。中美两国都是新加坡至关重要的贸易伙伴,对两边的出口占比都接近三成,得罪任何一方都吃不消。   即便美国一直在推动盟友和中国“脱钩”,新加坡并没有盲目跟随,因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摆在那里。这种小国生存之道就是尽量不卷入大国对抗,同时努力保持所有的生意渠道畅通。   说到中国强调的“自给自足”,很多人容易误解成要闭关锁国,什么都自己搞。其实中国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关键技术或资源可能被“卡脖子”的风险。   比如在半导体、稀土这些核心领域,如果完全依赖外部,一旦供应出问题,整个产业链都可能受到冲击。这种自主性更像是家里存点粮食以备应急,不是说就不去超市买东西了。   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连续九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更是突破1.4万亿斤,主粮实现完全自给,这正是为国家安全筑牢基石。   同时中国始终保持着开放姿态,2022年高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超过28%,特斯拉这样的外资项目持续落地,说明自主和开放完全可以协同发展。   具有意味的是,新加坡自身也在某些关键领域努力提升自主性。比如面对2061年与马来西亚的淡水进口协议到期风险,新加坡正在积极推动“四水龙头”淡水自主计划,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供水完全自给。这种基于自身国情的安全考量,与中国在粮食、能源等领域的自主保障逻辑是相通的。   尚达曼在其他场合也肯定过中国经济的坚实基础。他曾提到中国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人才储备,经济的基本盘实力毋庸置疑。   在电动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中国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制造生态和出口竞争力。他还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说,未来五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五分之一左右,加上印度和东南亚,整个亚洲地区将占全球增长的三分之一以上。所以他提醒新加坡企业要关注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机会,但也要注意分散风险,不要过度集中投资。   事实上新加坡领导人对中美关系的担忧和平衡努力是一以贯之的。李显龙总理就曾多次表示,美国应该承认中国是现实存在,不可能被改造或消失。   他警告说如果美国与中国发生冲突,将导致“一切尽失”,并明确提醒美国不要咄咄逼人地挑战中国,那样做可能“非常危险”。他还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绝对醒目的“红灯”。   从这些连贯的表态来看,新加坡在中美之间的基本立场是寻求一种谨慎的平衡。其核心诉求是希望两个大国能够避免直接对抗,因为一旦发生冲突,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必然面临巨大压力。这种“劝和”的立场,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国家利益的务实考量。   所以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尚达曼关于“放弃自给自足”的发言,其深层含义并非要求中国放弃合理的战略安全保障,而是希望中国能在保持核心领域自主可控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与全球经济的融合。   这是一种期待,期待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能够通过更大范围的开放合作,缓解周边国家尤其是小国的焦虑,降低地缘政治的紧张态势。   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每个国家都在根据自身的处境和需求,在保障安全和促进开放之间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新加坡的淡水自主计划与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虽然领域不同,但都反映了对自主可控的重视。而中国在强调自主的同时,也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利用外资等实践,展现了继续拥抱全球化的意愿。如何在自主与开放之间找到最优解,不仅是新加坡对中国的一种期待,也是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