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俄罗斯国际问题专家的一句“大实话”,他直言不讳地喊话中国,别以为自己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几架先进飞机、几艘航空母舰和几枚导弹,人家就会打心眼里尊重你。 想要赢得真正的尊重,就得用拳头让他感到疼。这话糙理不糙,直接戳破了许多人心中那层“经济决定一切”的窗户纸。它引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在这个依然崇尚实力的世界里,一个爱好和平的中国,该如何自处? 有网友的看法是中国骨子里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这一点,五千年的历史可以作证。我们发明了火药,却更多地用它来制作烟花驱赶年兽;我们拥有强大的郑和舰队,却带去的是丝绸和瓷器,而非殖民与掠夺。 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卷,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个国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修长城防御,而非主动去征服远方。 这种“和为贵”的文化基因,已经深深烙印在民族的血脉里。我们从未侵略过任何一个国家,也从不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是我们的底色,也是我们的骄傲。 但是,爱好和平,不等于可以任人欺凌。这一点,恐怕是那位俄罗斯专家真正想提醒我们的。当今的中国,奉行的是“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的原则。 这九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实力作为后盾。你想想,当你的贸易伙伴单方面挥舞关税大棒,试图扼杀你的高科技企业时,一味的退让和忍让,换来的会是对方的收手,还是变本加厉的得寸进尺? 当你的核心利益受到挑衅,有人不断在你的家门口“秀肌肉”时,仅仅口头上的抗议,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和平,是需要实力来捍卫的,没有牙齿的和平,不过是脆弱的一厢情愿。 那么,中国的“拳头”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当然不是像某些霸权国家那样,动辄航母开路、战机临空,去干涉别国内政。中国的行事风格,应该是一种“雄”与“霸气”的结合。 这种“雄”,是内在的底气,是源于经济、科技、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自信。它让中国在面对无理指责时,能够有理有据地驳斥,而不是慌乱地辩解;它让中国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中,能够有底气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种“雄”,是那种“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从容,也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决绝。 而“霸气”,则是一种外在的姿态,是一种清晰划定的红线和敢于亮剑的决心。它不是横行霸道,而是一种“我的底线在这里,谁也别想跨越”的威慑。 这种霸气,体现在南海岛礁建设上,我们在自己的领土上搞建设,改善驻军条件,天经地义,不容置喙。这种霸气,也体现在面对外部技术封锁时,我们喊出“科技自立自强”的口号,并投入海量资源,硬生生在被“卡脖子”的领域撕开一道道口子。 这比任何口头上的强硬都更有力量。它告诉世界,中国可以合作,可以共赢,但别想把中国当软柿子捏。 这种“雄”与“霸气”的结合,才能真正彰显出新时代的中国风范。它既不同于历史上那些穷兵黩武的帝国,也不同于那个曾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 它是一种全新的姿态:我们带着善意与世界交往,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是共享发展的蛋糕,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合作共赢的蓝图。 但同时,我们也亮出了自己的肌肉,让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这份善意是有原则、有底线的。我们不惹事,是因为我们珍视和平发展的机遇;我们不怕事,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核心利益。 那位俄罗斯专家的话,或许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大国博弈的残酷现实。尊重,从来不是别人施舍的,而是自己挣来的。 中国正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世界诠释什么是“带刺的和平”。这种和平,既有儒家的温良恭俭让,也有法家的铁腕与决断。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充满了误解、猜忌甚至对抗。 那么,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把握这种“雄”与“霸气”的尺度?是应该更加内敛,继续韬光养晦,还是应该更加外放,让世界更清晰地听到中国的声音?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嗳惢誶
如何自处?并不是想你们夸我历害我只想告诉大家属于我的东西我要拿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