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宣布了: 10月31日, 日本综合商社双日公司宣布, 已开始从澳大利亚进口 镝和铽! 这些原料会先送马来西亚加工,再转运日本,这可是日本 首次从中国以外的渠道,拿到这类关键重稀土。 不少人说日本终于打破了中国的垄断,可往深了扒就会发现,这看似“破局”的操作,更像场给自己壮胆的表演,里子全是破绽。 先得说镝和铽这俩东西有多金贵,这俩都属于重稀土,别看在地壳里不算真稀有,可少了它们,高端制造业就得停摆。 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要靠它们增强磁体耐高温性,风力发电机的永磁体离了它们扛不住强磁场,连导弹制导系统的精密仪器都得用它们做核心组件。 2024年中国加强出口管制后,日本国内重稀土价格三个月涨了2.3倍,不少车企都开始囤货,库存最多撑到年底。 所以日本这次找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搭班子,纯属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澳大利亚确实有稀土矿,韦尔德山矿的重稀土储量能排进全球前四,可它只有原矿开采能力,连最基础的分离提纯都做不了。 这就好比手里有堆金矿,却没有炼金炉,只能把矿石运出去加工。 马来西亚就是这个“临时炼金炉”,可这炉子根本不靠谱,当地最大的稀土加工厂是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的分支,年处理能力才3000吨,其中镝和铽的产能还不到200吨。 而日本每年光镝的需求量就有180吨,稍微增产就得排队,更要命的是,马来西亚的加工厂依赖中国的萃取剂和分离设备。 去年中国限制相关设备出口后,该厂的开工率直接从90%跌到了65%,而且当地环保组织一直在抗议稀土加工污染,上个月刚有个工厂被勒令停产整改,谁也说不准哪天生产线就停了。 日本自己也清楚这供应链有多脆弱,双日公司这次进口的量才几十吨,连塞牙缝都不够,却特意大张旗鼓地宣传,说白了就是想给市场放信号“我有备胎了”,顺便压一压中国的报价。 可实际成本早暴露了猫腻,澳大利亚原矿运到马来西亚加工,再转运日本,每公斤镝的成本比直接从中国进口高400美元,算下来一年得多花近7000万美元。 这还没算运输延误的风险,从达尔文港到巴生港再到横滨港,至少要绕40天,比从中国上海运过去多花两倍时间。 关键产业链的核心不是“有没有替代来源”,而是“有没有完整的技术和成本优势”,日本没解决重稀土加工的技术瓶颈。 澳大利亚的矿挖出来还是得靠中国的技术影子,马来西亚的工厂离了中国设备就转不动,所谓的“非中渠道”,本质上只是多了几道中间商,核心命脉还是捏在别人手里。 说到底,日本这次的操作更像场政治秀,想在中美博弈中给自己加筹码,却忘了稀土产业的本质是“技术为王”。 澳大利亚的矿要3年才能形成稳定产能,马来西亚的工厂环保问题悬而未决,等日本把这条链理顺了,中国说不定已经在稀土回收技术上实现突破,到时候这些“备胎”全得变成废铁。 全球产业链从来不是小孩子过家家,想靠地缘政治硬拆硬拼,最后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日本要是真聪明,与其花冤枉钱搞“伪替代”,不如好好坐下来谈合作。
